IPO退出难?!S基金迎来窗口期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3-06-09 15:18:00去年,中国VC/PE们欢欣鼓舞地庆祝着IPO大年带来的“退出潮”,但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延续太久。
尽管证监会一直强调,“目前IPO节奏的确给一些市场主体会有收紧的感觉,但IPO发行既没有收紧,也没有放松”。但事实上,今年A股严格落实监管,封锁掉了部分达不到上市标准的企业想要钻空子的机会,对比去年IPO的“井喷”式爆发,就自然传递出发行收紧的感觉。
这或许需要归结于去年科创板及创业板注册制试点后,资本市场的改革来到更深入的阶段,审核速度的加快、整体通过率的提升成为2020年A股资本市场的主旋律。企业上市门槛似乎“感觉上降低”了。
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很多在注册制改革前不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或者并不符合科创属性的企业,也希望借助改革的东风,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从而实现个人财富的增值。这显然是与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因此,今年1月证监会正式下发《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并高频次抽查,就是为了筛选掉上述企业。
归根结底,IPO依旧有着严格的高标准,能走向二级市场的企业屈指可数。
从另一个角度看,对那些在一级市场陪伴着企业成长起来的VC/PE们来说,在监管趋严的情况下,想通过IPO退出并不容易,哪怕科创板、注册制为它们提供了更多的退出通道,但能达到上市标准的企业依旧只是一小部分。
此外,现阶段股权投资市场退出承压,一定程度上是行业发展中的必然。2009年创业板正式落地后,国内人民币基金市场迎来快速发展,多数人民币基金以七年为周期,这意味着2009-2013年成立的基金都陆续进入退出期。此外,2014年后PE市场投资规模拉升,这也进一步加剧了现阶段的退出压力。
寻找更多退出方式,S基金迎来窗口期
源星资本管理合伙人于立峰在去年的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上谈到:“退出是VC的一个终极目标,进就是为了退,我们在任何一个项目选择的时候,首先在我们基金内部有一个原则,就是‘以退为进’。”
也是在这场论坛上,多位VC/PE管理人被问到一个问题,从目前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讲,第一退出渠道是什么?嘉豪投资表示国内还是以IPO为主,海富产业基金表示从金额来看,肯定是上市退出占的比例占到80%、90%。
也就是说,即使难度不小,IPO依旧是当下VC/PE惯性的退出方式,同时也是收益最高的退出方式。嘉豪投资创始合伙人朱伟豪指出,有人做过统计,目前国内有意识进行主动退出管理、提前规划退出的机构连5%都不到,大家总想着等IPO退出,但2014年、2015年乃至之前设立的基金到现在一个IPO都没有的也大有人在。
但情况在发生变化,IPO退出承压、股权投资市场发展逐步成熟,VC/PE正在探索着更多的退出通道。
在这一背景下,S基金迎来窗口期。
S基金即二手份额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投资者退出需求、二手份额交易需求自然催生出私募二级市场。欧美地区S基金发展已相对成熟,21世纪初,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和世贸大厦恐怖袭击令市场恐慌情绪蔓延,投资者寻求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因此大量金融机构买入其二手份额,推动S基金发展,随后在金融危机结束至今,全球二手份额交易市场活跃度连年上升。
国内S基金的发展相对滞后,去年才真正进入主流视野,2020也被认为是S基金元年。今年上半年,S基金的热度持续上升,仅看近两月,就不断有新的S基金募资消息传出:
(1)5月,华盖资本成功募集一只规模为8亿元的S基金;
(2)5月,LGT 资本成功募集双S基金,总募资金额达60亿美元,
(3)6月初,北京远见接力创业投资基金注册东城区,该基金是继清科S基金、英国科勒资本后,北京市推动设立的第3只S基金;
(4)6月末,光大控股宣布设立一支S基金,其目标规模为10亿元,首期规模4亿元。
S基金的火热,是为国内LP\GP日渐迫切的退出需求提供的解法之一,此外,还出现了一种新的退出趋势是Pre-IPO退出,支持投资者把本金或者很大一部分的收益在企业上市前就拿回来。
在日前刚刚举行的中国(武汉)创投峰会上,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杨刘提到,仔细看中金资本去年退出的50多个项目,有很多项目不是通过IPO的方式退出,过去有个概念叫Pre-IPO投资,现在中金资本正在践行Pre-IPO退出。
(金融小镇网整理自资本侦探官微,仅作为传播更多新闻资讯,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