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开市一周年:“龙头”撬动作用凸显!123家企业上市,400多家在排队,1723家迈入创新层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2-11-16 18:02:50金融小镇网11月16日讯:2022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迎来开市一周年,截至11月15日,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23家。
自开市以来,共有163家企业申请在北交所上市。截至2022年11月11日,北交所在审企业117家,在辅企业297家。
值得注意的是,北交所“龙头”撬动作用有效发挥,新三板活力和吸引力明显增强。新三板创新层培育和遴选功能增强,2022年分层完成后创新层公司共1723家,达到分层制度实施以来最高水平,557家新进入创新层企业中近七成符合北交所上市财务条件,有26家公司挂牌同时进入创新层。
此外,企业挂牌新三板意愿提升,新增申请挂牌企业372家,同比上升2.4倍,其中超六成符合北交所上市财务条件,76家已摘牌公司重新申请挂牌。
后备军充足
截至2022年10月31日,北交所在审在辅企业合计429家,其中在审企业133家,在辅企业296家。
在行业分布方面,429家公司共分布于52个大类行业,以中高端制造业或高技术服务业为主。排名前五的大类行业分别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0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38家),专用设备制造业(37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6家)以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3家),上述五个行业在审在辅公司数量占比超四成。
在经营业绩方面,在审在辅企业2021年平均营业收入和平均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85亿元、4124.52万元,近两年分别复合增长20.19%、30.29%,较现有挂牌公司分别高出12.71和20.18个百分点。
其中,近三年营业收入、净利润持续增长的在审在辅公司各有274家、228家,成长性具有显著优势。归母净利润超过4000万元的公司有168家,已达到北交所上市公司中位水平;在审在辅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为13.98%,较现有挂牌公司整体水平高7.63个百分点,与北交所上市公司基本持平。
在审在辅公司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和外部环境的挑战,2022上半年业绩逆市而上,平均实现营业收入2.3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11%;平均实现净利润1969.21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93%;超四成公司(186家,占比43.36%)营业收入、净利润双增长。
截至2022年10月31日,61家披露了2022年三季报的在审在辅企业平均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4.78亿元、3511.84万元,分别同比增长9.21%、24.20%,超半数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实现双增长。
此外,在创新属性方面,在审在辅企业2021年平均研发费用1725.27万元,182家公司研发费用规模已达到北交所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在审在辅公司平均研发强度达3.56%,其中,研发强度超过6%的公司数量为124家,基本达到北交所上市公司平均水平。此外,近八成获得国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或“专精特新”企业认定,31%在审在辅公司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开源证券北交所研究中心总经理诸海滨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交所上市制度和门槛相较创业板、科创板略低,适合净利润在2000万元-5000万元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行上市融资,同时需在新三板挂牌满一年的创新层公司提出申报,也有利于企业完成规范使得上市整体流程确定性更强。
另外,在新三板的挂牌期间也可以进行定向增发等再融资行动,为企业提供快速融资解决发展瓶颈,也不影响企业的产业纵向延伸。而随着北交所不断改革,并通过提升市场化水平、探索更合理的定价机制和提升流动性,北交所的专精特新培育属性也会吸引小巨人企业不断成长并吸引更多投资人的参与。
新三板挂牌加速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截至10月31日),新三板新申请挂牌企业数量321家,是去年同期四倍。申请挂牌企业中,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9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5家、摘牌后再次申报企业76家、获得私募基金等专业机构投资者投资的有128家。
从经营业绩看,新申请挂牌企业2021年平均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3.41亿元、2869.66万元。
从创新属性看,新申请挂牌企业最近一年平均研发费用为1515.99万元,较现有挂牌公司平均水平高约九成。近三成申请挂牌公司属于延链、补链关键节点公司,包括融入华为、苹果等国际知名创新公司供应链的公司,或主要为大型上市公司、国有公司提供关键元器件、基础原材料、生产服务的公司,也有实现进口替代或处于细分行业龙头地位的公司。
上述公司中,符合北交所财务标准的申请挂牌公司有201家,占比62.62%。其中,收入大于3亿元、5亿元、10亿元的分别有106家、46家、16家,分别占比33.03%、14.33%、4.99%;净利润大于3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的分别有101家、33家、9家,分别占比31.47%、10.28%、2.81%。
诸海滨分析指出,北交所成立一周年以来,明显激活和带动了一批公司在新三板挂牌,新增挂牌公司比北交所成立前呈现数量级的提升,之前每月挂牌企业数量为个位数区间内波动,而2022年5月后跃升至16家,6月-9月分别为31家、22家、45家、35家,数量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
在来源地方面,江苏、浙江、广东、北京占据前四位,分别为42家、35家、26家、15家,合计占到总数的51.53%。新的趋势是北交所开始拉动河南、安徽等中部地区优质企业加速资本化。
在诸海滨看来,北交所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养也加快了未上市专精特新企业的上市步伐。相较于创业板、科创板市场较高门槛和较长排队时间,“新三板-北交所”这一上市路径优势明显,五大行业产业集群呈现虹吸效应,同行业挂牌潮现象也初步显现。
北交所公司成功上市会激励同行业公司积极行动,如新挂牌公司盛富莱与夜光明同属反射材料行业,新挂牌公司海宏液压与已上市的威博液压同属液压原件制造行业等。
估值具备中期吸引力
来自中金公司的报告指出,北交所开市一周年以来,一级、二级市场运行平稳,估值具备中期吸引力。一级市场上,坚持常态化发行节奏。自2021年11月15日首批10家公司上市后,北交所陆续发行上市公司43家,月度平均上市公司数量约5家。
北交所设立后上市的公司多采用网上直接定价的方式确定新股发行价格。今年上市的北交所公司发行PE均值为23.9倍,与沪深主板接近,低于科创板、创业板80.6倍、49.2倍的均值水平;上市首日涨幅均值为21.7%。
同时,二级市场上交投趋于平稳,换手率仍有提升空间。2022年初至今,北交所日均换手率为2.4%,较此前精选层有本质提升,也明显高于当前的新三板创新层(0.06%),略低于A股其他板块。
报告认为,未来随着北交所投资者数量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北交所上市公司“品牌效应”的凸显、企业标的与投资者之间的良性循环的打通,北交所的流动性仍有改善空间。伴随着北交所平稳运行,公募资金、社保资金等机构投资者均已布局北交所,主动偏股型基金对北交所的持仓比例逐季提升,截至今年第三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在北交所的重仓持股比例上升至0.13%。
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