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融小镇网!
186 1691 6099

蚂蚁集团整改完成重要一环,上市何时重启?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3-01-06 17:37:40

蚂蚁消金增资方案终于尘埃落定,这也是蚂蚁集团整改的重要环节和最新进展。

近日,重庆银保监局官网发布的《关于同意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及调整股权结构的批复》显示,经审核,同意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蚂蚁消金”)将注册资本由80亿元增加至185亿元,并同意杭州金投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传化智联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入股蚂蚁消金。

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此次增资完成并调整股东架构后,蚂蚁消金的股东变更为12家。其中,第一大股东为蚂蚁集团,持有50%股权;第二大股东为杭州金投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持有10%股权。

天眼查显示,第二大股东杭州金投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杭州市人民政府。穿透股权发现背后的股东包括杭州市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及杭州金投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分别持股为54.03%、45.97%。

此外,蚂蚁消金的股东还包括南洋商业银行有限公司、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截至1月5日发稿时,蚂蚁消金增资方中的上市公司股价涨跌不一。

此次蚂蚁消金的增资落定,首先表明蚂蚁集团的消金业务整改完成了监管要求的重要一环。中信证券研报指出,蚂蚁消金增资落地是整改进程的里程碑事件,尽管融资规模较此前缩水,但是有助于解决消金规模发展瓶颈。未来公司商业模式的确定,仍有待于征信和金控两张牌照落地。

其次,如果从行业来看,互联网消费金融开始进入常态化监管,政策信号也会进一步明确,这其实会给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注入信心。

有观点认为,从政策维度来看,监管层面对大型金融科技平台的整改也接近尾声。

整改节点何时结束,尚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2023年不出意外的话,随着监管常态化,以及国内宏观消费环境的逐渐恢复,消费金融行业也将随着消费的逐步恢复而恢复活力,消费金融公司的增资、股权转让工作也将持续有序推进。

01

增资落定!整改完成重要一环

蚂蚁消金的此次增资扩股方案,被行业内认为是蚂蚁集团整改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自2020年11月3日上市前夕被叫停,曾有望问鼎全球最大IPO的蚂蚁集团旗下微贷科技业务面临着整改。

根据整改方案,“花呗”“借呗”将全部纳入蚂蚁消金,依法合规开展消费金融业务。

2021年6月3日,重庆蚂蚁消金公司由银保监会批准设立,主要承接蚂蚁集团整改后的消费金融业务。

同年11月,借呗和花呗先后启动品牌隔离,银行独立信贷的部分,更新为“信用购”类型的服务。品牌隔离后,蚂蚁集团与银行联合发放的消费贷款从借呗和花呗品牌中分离出来。

根据监管要求,蚂蚁消金有序承接两家小贷公司中符合监管规定的消费信贷业务,主要从事自营及联合贷款业务。

而蚂蚁消金联合贷款需受《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等文件所要求的总量及杠杆率限制。

具体而言,消费金融公司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0%,若按照个人贷款风险权重75%计算,最高杠杆倍数为13倍。

蚂蚁消费金融需承接历史存量以及未来的借呗、花呗等消费金融业务,那么按照消费金融公司资金杠杆不超过10倍的规定,其原有的80亿元资本金远不足以承接,因此必须增资,这才有了历时一年的增资整改方案。

从如今落定的具体方案来看,基本上和2022年11月参股公司公告的重庆蚂蚁消金增资议案保持了一致。

不过细看就会发现,此次105亿元的增资方案相较更早前的版本,增资额度确实缩水近一半。

更早前,2021年12月,蚂蚁消金曾公布过一份增资扩股方案,包括蚂蚁集团、中国信达、鱼跃医疗、舜宇光学、博冠科技、重庆渝富资本在内的6家公司计划出资220亿认购,其中蚂蚁集团(出资110亿元)、中国信达(出资60亿元)、 鱼跃医疗(出资10.978亿元)、舜宇光学(出资18亿元)、博冠科技(出资13.222亿元)和渝富资本(出资7.8亿元)。

彼时倘若按此增资方案完成,蚂蚁消金的注册资本将达到300亿元。

但到了2022年1月,上述增资扩股方案突然生变,原增资方中国信达宣布退出增资蚂蚁消金。随后,鱼跃医疗、舜宇光学科技也相继发布公告暂缓增资。

十个月后的2022年11月14日晚间,随着鱼跃医疗发布公告,蚂蚁消金的增资方案也得以确定,注册资本金将由原来的80亿元增至185亿元,包括蚂蚁集团、杭州金投数字科技、舜宇光学、传化智联、鱼跃医疗等在内的多家公司将参与蚂蚁消金本轮增资的股权认购。

我们知道,一家公司的注册资本决定了信贷业务的规模。此次方案落定,蚂蚁消金注册资本由80亿元增加至185亿元,目前为止也是注册资本规模最多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

商业秀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目前消金公司阵营中注册资本金超过30亿元的有招联消金(100亿元)、建信消金(72亿元)、捷信消金(70亿元)、兴业消金(53.2亿元)、平安消金(50亿元)、马上消费金融(40亿元)和中邮金融(30亿元)。

此次完成增资扩股,不仅仅是蚂蚁整改进程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同时也给整个消金行业带来了一定信心。

甚至有观点认为,从政策维度来看,监管层面对大型金融科技平台的整改也接近尾声。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曾在去年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消费信贷是蚂蚁集团最重要的一个业务版块之一,如果增资落地,标志着蚂蚁集团整改工作往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不过他认为,由于征信牌照、金控牌照等事项悬而决,目前还无法断言蚂蚁集团整改已经接近尾声。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不只是蚂蚁消金,一些没有拿到持牌消金牌照的互联网平台,也在给自己旗下的小贷增资。

据消金界梳理,360数科旗下福州三六零网络小贷注册资本金由10亿增加至50亿,百度旗下重庆度小满小贷注册资本从70亿增加至74亿,字节跳动旗下的中融小贷将注册资本金由50亿增加到了90亿。

2023年不出意外的话,消费金融公司的增资、股权转让工作将持续有序推进。

02

何时重启上市?

过去的三年,蚂蚁集团的一举一动尤为牵动着外界的神经。

如今外界更关注的是,蚂蚁究竟何时迎来上市重启?

2022年6月1日,蚂蚁集团官网更新了管理团队的信息,新增杨小蕾和史美伦担任独立董事。这轮一人事变动很快被外界注意到并有报道称,蚂蚁或已进入重启上市准备阶段。

甚至有市场传言称,中国证监会成立工作组评估蚂蚁集团重启上市,公司金控牌照申请接近获批。随后,证监会官网和蚂蚁集团先后出来回应,否认这一消息。

蚂蚁集团何时重启上市尚未可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蚂蚁集团所做的一切整改都是为重启上市做铺垫工作。

自2020年上市中止后,蚂蚁集团就一直在努力“去金融化”,除了对借呗和花呗启动品牌隔离,还进行了其他一系列合规化整改动作。比如2021年12月,蚂蚁集团关闭了互助平台——相互宝。

比如到2022年4月,蚂蚁集团和网商银行进行了切割。随后的6月1日,蚂蚁集团在最新发布的202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表示,未来蚂蚁集团称会围绕五大业务主线发力——数字支付开放平台、数字金融开放平台、服务业数字化经营开放平台、数字科技服务、国际跨境支付服务。

阿里巴巴集团也针对蚂蚁集团管理层进行了合伙人调整。7月26日,阿里巴巴在2022财年的财报中披露了最新的合伙人名单,蚂蚁集团管理层不再担任阿里巴巴合伙人,除此前宣布退休的部分成员外,来自蚂蚁集团管理层的相关成员包括井贤栋、倪行军、曾松柏、彭翼捷等也不再担任阿里巴巴合伙人。

蚂蚁集团的一众高管均在阿里的名单中“消失”,这一动作引发外界的种种猜想。而阿里巴巴在财报中给出的解释则是,合伙人应由阿里集团人士担任,从2022年5月31日起,阿里巴巴集团的关联方人士不再担任合伙人。

及阿里巴巴挥刀斩断和蚂蚁集团之间扯不清的关系仅一周后,支付宝迎来了核心管理人的变动。

8月1日,根据界面报道,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由井贤栋变更为倪行军。据内部人员透露,支付宝方面已向工商部门提交了变更申请并顺利获批。

公开资料显示,井贤栋2015年担任蚂蚁金服总裁,2016年担任蚂蚁金服集团CEO,2018年兼任蚂蚁集团董事长,至此井贤栋成为蚂蚁集团的掌舵人。而在2003年加入阿里巴巴的倪行军,最初是在淘宝网技术部工作,次年加入支付宝,是支付宝创始团队核心成员,被称为“写下支付宝第一行代码的人”。

倪行军自2020年7月至今担任蚂蚁集团执行董事,自2020年8月至今担任蚂蚁集团首席技术官。曾任历任程序员、产品架构师、行业产品技术负责人、支付宝执行副班长,曾参与支付宝各代技术架构的规划,快捷支付、支付宝钱包、线下支付等几次重大业务战略的实施与落地。

有媒体报道,业内分析称,阿里巴巴或有意进一步推动蚂蚁金服的独立化。而井贤栋的离开,或是为了对阿里巴巴集团和蚂蚁集团管理层进行区隔。

支付宝方面表示,这是支付宝正常的公司治理举措,符合公司运营实际情况。

更为值得关注的一点是,阿里巴巴与蚂蚁集团的数据共享协议于2022年7月正式终止。

这也就意味着,阿里与蚂蚁终止数据共享,或许是在满足监管层的要求,帮助蚂蚁集团满足数据治理的合规性。

这两年来,受内外环境影响,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一直处于风口浪尖,备受关注。

2022年7月底,阿里巴巴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列入“预摘牌”名单,面临退市的风险。这直接导致其股价单日暴跌超11%,已经距2020年末的市值高点缩水超70%。

2022年8月4日,阿里巴巴发布了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2023财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阿里巴巴第一季度营收2055.6亿元,与去年同期的2057.40亿元相比,下滑1%,可以说几乎同比基本持平。调整后净利润为302.52亿元,与去年同期的434.41亿元相比,下滑了30%。

从财报中可推算出,蚂蚁集团在2023财年第一季度,大概为阿里巴巴贡献了37.17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收益。根据阿里巴巴在蚂蚁集团拥有三分之一的股份计算,蚂蚁集团截至2022年3月份季度的利润,估计为人民币112亿元。

而2021年同期,阿里巴巴集团从蚂蚁集团获得的投资收益为44.94亿元,按阿里巴巴持有蚂蚁集团33%股权计算,蚂蚁集团去年一季度的净利润约为136.18亿元。2021年四季度,蚂蚁集团为阿里巴巴集团贡献了人民币72.75亿元(合11亿美元)的收益,而蚂蚁集团的利润约为人民币220.5亿元。

根据之前的招股书,蚂蚁集团在2017年、2018年、2019的营收分别为653.96亿元、857.22亿元、1206.1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82.05亿元、21.56亿元、180.72亿元。

可以看出,从2017年至2021年,蚂蚁集团的净利润一直保持增长。但相比于2021年四季度,蚂蚁集团今年一季度净利润有所下降。这或许和前述的蚂蚁集团的一系列业务整改有关。

2022年前三季度,蚂蚁消金营业收入为32.09亿元,净利润为11.05亿元,扣非净利润为3.86亿元。

蚂蚁甚至启动了市场化融资以来的首次启动分红。2022年3月,蚂蚁集团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公司分红议案。

种种迹象表明,在过去的三年里,蚂蚁积极配合整改,消费金融行业也在等待充满活力的春天。

2022年12月30日,在岁末年初的节点,蚂蚁消金整改完成重要一环,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即将到来2023年的迎接。

无独有偶,2022年12月29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发出全员邮件,宣布组织变化,并将新年关键字定为“进”。

在经历了过去三年的多事之秋和内外动荡后,和很多互联网公司一样,接下来几年,稳中求“进”,应该是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的姿态和节奏。

来源:商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