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融小镇网!
186 1691 6099

国内首笔募资公布,原子创投持续加注新能源汽车赛道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3-01-13 16:02:20

d8e747a626c3d9ba430d1cbede3c23bb.jpg

1月12日,原子创投公布了第五期人民币基金“原子智慧交通产业基金”的募资消息。这支基金由产业资本和来自沪、浙、皖三地的政策引导基金共同出资。根据公开信息,这可能是2023年开年以来,国内公布的最早一笔募资。

对于一家投资智慧交通赛道早期的基金而言,近年来要面临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资金端,LP更加谨慎,马太效应明显;资产端,优秀的早期项目日益稀缺,各家基金都在此投下了人力,项目估值也水涨船高;退出端,很难有大批量千亿估值公司诞生的观点在市场迷茫……正因此,在此时点,36氪对原子创投合伙人冯一名先生进行了深度访谈。

基于对市场环境变化的感知,原子创投从2019年起,开始加大对硬科技领域的布局,重点投资赛道也逐渐从互联网、文娱转向新能源汽车、光电及智能制造。作为专注于最早期的投资机构,原子创投主张投早、投小,在投资策略上会主动回避一些估值过高的项目,而主要基于行业判断作出决策。现在,从退出的角度出发,保证15%以上的占股比例也成为了一种策略。

01 2023年第一笔公布的成功募资

原子创投第五期人民币基金“原子智慧交通产业基金”由产业资本和来自沪、浙、皖三地的政策引导基金共同出资。根据公开信息,这可能是2023年开年以来,国内公布的最早一笔募资。

36氪: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公布募资成功的消息?

冯总:从时间上来讲,我们这只基金确实是最近刚刚完成募集。第二是站在我们自身的角度,我们希望把正在做的事情告诉大家,也希望有一些领域和赛道的创业者,能够找到我们,大家一起合作。

36氪:相较于前几年,2022年LP 的心态或者对基金的期望是否有变化?

冯总:我们的基金主要有两类投资人,产业资本和政府引导基金。投资人本身对行业有一定了解和研究,甚至是其中有一些领域专家。

和之前相比,LP关注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基金聚焦的具体行业和方向;二是基金关注的赛道在未来能否有很好的发展;三是基金本身的背景和资质,比如成立时间、对产业的了解程度等等。他们会有一个发展的眼光,就是站在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进行领域布局,希望投资机构能够投到一些好的公司,引入到当地,发展当地的经济,造福当地的产业。

募资过程中,政府引导基金问的最多的问题是我们对于赛道的选择。因为这个和他们的整个产业政策制定,包括中央政策在地方的落地、推行都有较大的关联。另一方面,政府目前对基金的历史沿革比较关注。过去他们会希望投一些大牌基金,或者知名人士的基金,但后来发现不能只关注光环,需要看具体的产业方向,再后来又发现一些没有经历过行业周期的新锐投资人,可能不具备应对产业链快速变革的调整能力,于是又对基金的历史有一定的要求,希望基金的历史相对长一点,经历过不同的行业发展阶段,经历过一些波动。

从产业资本的角度讲,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资源优势来为被投企业提供一些帮助。同时产业资本方本身也在寻找一些优质的企业、产品能够纳入到自己的整个产品、服务体系中。所以也会有与我们依托优势互补达成合作的一个诉求。

36氪:智慧交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募资竞争非常激烈。原子创投有哪些特色或优势?

冯总:我们的第一个核心特点是专注于最早期,所以我们特别了解早期的公司,他们的困难是什么,哪些地方最需要帮助。目前,我们投了100多个企业,其中近90%我们都是他的第一个投资人。

36氪:新基金会对单笔投资金额和估值是否有限制?

冯总:从我们新成立的基金来讲,我们定的要求一是要做项目的第一个机构投资人。我们比较熟悉早期运作方式,能够给他们一些有价值的帮助。第二是我们单笔投资金额最大3000万。第三个,我们对股份比例有要求,希望在15%左右。这主要是考虑到我们是最早的投资人,后续可能股权会有稀释,我们需要匹配公司附加值的增值。

这个和之前的思路不一样。过去做互联网,我们一年可以做十多个项目,甚至是二十多个。现在是单个投资金额高很多,但是对持股比例的要求也会高一点,投资项目的数量不会很多。去年一整年我们只做了七个项目的投资。

36氪:这两年智慧交通的项目都很贵,原子基金如何找到自己的切入点?

冯总:这是行业里的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最近可能好一点。因为整个资金端没有那么活跃,所以导致大家抢项目抬高估值的现象不是那么的明显。

其实这个现象在 21年还是蛮明显的。针对一个大家产生共识的优秀项目,无非就是出什么价格,占股比例是多少。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做创业者的第一个机构投资人,所以我们基本上不会用价格来去跟别人竞争。如果有一些价格非常高的项目,我们就会去绕开。原因是我们认为做投资其实是一种不同认知的布局。我们的认知是,如果大家已经产生了共识,就很难赚到超额收益。

所以,我们相对来讲会回避一些估值比较高的项目。项目估值很高的,是因为大家对项目产生了共识,都认为项目好,团队优秀,市场前景大。但我觉得,我们做投资更多的是需要找到那些大家还没有这些蓝海的东西,或者是未来可能但现在尚未爆发的东西。

也有一些同行会问我们,是如何投到这类反共识的项目的。其实这个项目可能也在他们布局的渠道里,但是会因为太小或太早而不投。很多项目在都是放在桌面上,不存在我们自己有一个唯一的渠道。现在的机构也足够多,也有足够多的FA能够给大家介绍项目。

我觉得水下的项目虽然有,但其实肯定不是今天整个项目池的主流。所以更多的是大家对行业的判断才是手里的那把刀

02 看好智能汽车,2023年挖掘国产替代、零部件整合新机遇

在过去的2022年中,新能源汽车是少有的逆势增长产业之一。乘联会预测,2023年仍将保持增长,但从国内销量来看,增速可能收窄至50%左右。

在国内市场增速或将放缓的情况下,原子创投仍然看好新能源车领域,主要的动力来自于对行业细微变化的洞察:供应链安全问题催生的核心技术、零部件国产替代需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家补贴即将取消的情况下,车企将面临成本控制压力,进而产生将上游零部件整合为子系统的需求;汽车智能化大趋势的延续创造的车联网、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智能软硬件需求及未来的新型用车服务需求。

36氪:新基金会重点投资什么轮次的什么方向的项目?

冯总:从投资方向来讲,我们把智慧交通分成 “车技术、车智慧、车生活”3 个大的分类。我们会梳理在这三类里,哪些是当下最痛的痛点,哪些环节价值是最高的,哪些是目前依赖进口但需要国产替代的等等。梳理好之后,我们会在相应的细分领域里去找创业公司。

第一个车技术,跟汽车本身相关的工业技术。这里面会有底盘、转向、刹车,所有的汽车座舱,包括电源、电控、电驱、电池,所有跟汽车本体相关的这些技术。我们会做拆解,在这里面去寻找一些投资机会。

第二个车智能。未来的汽车一定是智能化的。智能化体现在两块,一块自动驾驶的领域肯定是智能的,一块是汽车娱乐,也肯定会是智能的。所以在车智能领域有软件和硬件的投资机会。软件体现在一些自动驾驶软件,人性化的,人机互动的软件,还有汽车安全的软件。硬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例如IMU、雷达,激光。

第三个,我们叫车生活。因为汽车未来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它的使用包括充换电、检修、维修,所有的这些,也是未来会产生一个新的赛道。

36氪:这三个投资的方向,23年和22年相比会有什么细微的变化吗?

冯总:第一我们会关注一些国产替代的机会。第二我们会关注一些零部件整合为子系统的机会。

第一点是之前有很多造车新势力,大家都是非常地密集上市新车型。据我们了解,这些新的车型为了快速上市抢占市场,采用了大量的进口的核心零部件。站在供应链安全的角度,我们认为他们接下来可能会选择一些国内的,相对质量合格的一些厂商作为递延的备选。

第二点也跟第一点有些关系,就是 2023 年整个新能源汽车会停止国家补贴。一旦停止补贴之后,势必带来整车实际价格的上涨。我如果是主机厂,一定会想尽办法把价格能够降到和之前类似的水平。这就意味着对成本控制的要求更严。所以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多种可能性。一种是会把几个零部件做整合,做子系统,就不是做单个的零件来卖了。可能就要求这些车技术公司,做系统的能力要强,所以我们可能会关注一些这方面的投资机会。因为整个智慧交通领域里面发展实在太快了,所以这里面的变化其实很多都不是以年为单位,可能需要拆分到以半年为单位。

36氪:车技术、车智能还是车生活,能不能长出来能够达到上市体量的公司,保证基金顺利退出?

冯总:这一点,大家逻辑都是一样的,觉得以后出现千亿美金、千亿人民币公司的概率会越来越小。所以大家都会思考如何有更好的回报,其实反推回来都是要占更高的股比。另外其实也体现出我们所面对的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就是做智慧交通领域最难的不是找到企业在哪里,而是企业的出路在哪里,我们怎么退出。

汽车工业很庞大,有很多集成化的工作,最后可能零部件,或者做相关子系统的公司市值并不大。可能几十亿的市值就是在行业里比较优秀的。我们也会问自己这些问题,因为初创公司其实也不便宜了,投进去就是几千万、上亿的估值,那最后这个公司能长到多大?这也是我们在决策的时候要考虑的,也就是投进去之后,会以什么形式给我们带来财务回报。

这就回到了我们的投资标准,我们要看“天”,判断行业的趋势是怎么样的。我觉得市场有很大的变化。整个行业发展所带来的合并,会产生大量新的集成。比如汽车上面软件代码、传感器的数量、智能芯片的数量都变多了。

拿车技术来讲,我们所投的车技术公司,都有软件的成分和智能化的成分。如果车技术只是压铸件或者机械零件,我们可能完全不考虑这类投资。因为,对这些零件来讲,唯一的竞争可能是价格。所有的零部件要求都是要合规的,合规之后车厂只关心价格。但如果是智能化的产品,有软件的成分,可以不断升级换代,这其实就是巨大的增量,市场价值的定位是完全不一样的。从过去单纯地每年要求降低成本,到每年需要你去不断维护功能、升级换代,这是完全不同的故事。所以,第一步先要找到和过去功能、定位不一样的增量市场。

第二是一定要有全球化视角。产品在中国市场做得好,能不能将来卖到全球。也就是产品在高度竞争的中国市场打磨出来,是不是具有国际化的竞争力。我们有一个汽车电子设计软件项目在全球2、30个国家都有客户了。我们希望你的市场规模不要仅仅盯在中国。虽然中国市场足够大,但是这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通过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帮助你完善产品之后,你能不能到全球的舞台上去发光。

第三点是,不排除将来会以并购或者规模较小的IPO的方式退出。的确,市场格局造成将来有很多公司可能是几十亿的规模。这是市场导致的,因为你只是系统里的一环。如果是这样,我们就要追求更好的成功率。虽然项目退出翻的倍数可能不高,但是项目成功率会更高一些。

这可能是我们在做智慧交通领域投资的逻辑和过去做TMT不同的地方。因为过去互联网讲究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个App成功了,其他同类App就很难再成功,因为大家都在竞争同样的用户。但是技术领域里,技术是有价值的,企业能够很好地满足一些需求,在市场上能占一定的份额,就可以以一定的收入和利润做一个相对不错的IPO。

03 一直不变的投资方法论:人命关天

在变动的环境中,保持清晰的投资思路,原子创投建立了“人、命、关、天”的项目判断标准。

找到优秀的水下创业公司是各家早期基金的重点,现在原子在高校、产业、海归寻找这些优秀的创业者。

36氪:原子创投有什么不变的投资方法论?

冯总:我们内部形成了一套针对最早期公司的判断标准——“人、命、关、天”。“人”即团队,包括团队背景和人员构成等等;“命”即公司的使命,公司是否有比较清晰的愿景;“关”即公司闯关的节奏感,创业相当于需要穿过一个个关卡,每个过程其实有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要注意的地方;“天”即风口。公司所在的赛道是不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风口,是否和行业的趋势契合。

这是一个比较通用的判断标准,我们从成立到目前,都一直在践行这套标准。但是实际上现在来看,在智慧交通,包括国产替代、智能制造等等这样一些领域,和我们过去刚刚成立的时候所关注的赛道是有所不同的。标准框架下强调的内涵,也就是判断的逻辑发生了变化。

比如,过去我们在做互联网的时候,要投年轻的、有活力的、了解用户需求的团队,但现在我们在技术领域里,具体的判断内容就需要做转换,要关注创业者的教育背景、技术背景,他对行业技术有没有高认知,有没有行业经验。以及,过去创始人的思路非常活跃可能是加分项,因为互联网的变化实在太快了。但是对于技术投资,我们需要创业者非常沉得住气,扎堆在一个非常专注的赛道中,做到领域里面最好的人和最好的产品。

36氪:相比于几年之前,汽车领域的新一代的创业者会有什么不一样?

冯总:在汽车或者智慧交通领域里面,我们看到的成功可能是创业者过去所有的积累带来的成功,而不是偶然促成的成功。因此,背景很重要,不仅是教育背景、技术背景,我们还关注团队里有没有商务和管理背景的人。

过去,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家不太相信背景,人人都可能成功。创业者有一个想法,迅速找到合适的人,把这个想法实现,然后借助资本的力量把它做到一定的规模、用户数、用户粘度,这是最关键的。

但是,在技术领域,尤其是我们现在看的智慧交通领域,你的技术背景可能是决定你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因为任何一个领域内的产品或者服务,都是无数技术或者无数测试的积累。它不是一个有这个想法的人就能够去做的。所以对创业者的本身的素质的要求要远远高于过去我们在 TMT 或者移动互联网投资领域的要求。

第二点是团队里面一定有人有相应的商务的经验。创业本身跟做学术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它最后是有商业化的,不是一个做完实验之后发论文就结束的事情。所以其实需要在团队有一个很强的搭配。你的团队里面是不是有 To B 的公关能力。和To C的公司不一样,消费者可能更多看中的产品,不需要对我做更多的介绍。消费者的判断是产品导向的。但是 To B很实在,除了产品好,客户还会关注产品的稳定性、质量,包括交付、对整个生产周期的排程、工期的预测等等。核心的问题是你的产品好,质量要稳定,同时交付周期要能有明确的准确度。它是一个综合能力,不可能是从学习中就能够高效习得,也不可能做实验得来,它一定是通过人与人打交道,在过去的商务经验中积累起来的。

36氪:如何找到符合这些特质的优秀创业者?

冯总:我觉得一是我们专注于早期,给自己的定位很明确;二是有了这样的定位,我们建立了专门的渠道来寻找这样的人才,这些渠道都有专门的团队来负责。

第一个渠道是高校。我们会系统性地梳理国内和汽车相关的院校、院系,以及他们的校友圈,比如清华、同济、上交、吉林大学、武汉理工等等。因为汽车工业整个系统非常庞大,我们会不断扎进不同的,在细分的赛道里去找。尤其如果是跟新能源汽车相关,我们就会格外重视。

第二个渠道是来自于产业内部。比如主机厂相关的,会有很多上下游的配套。过去因为资本结构和整个管理团队相对来讲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模式。但是现在,在新的时代里面会有很多有志青年,会带着他们的技术、理想出来创业。

第三个就是归国人才。我们认为入驻产业园是他们创业通常会做的选择之一。比如在国外的主机厂里,会有一些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因为国内的汽车工业发展太快,他们看到这样的机会,带着国外的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回国来创业。所以我们利用在产业园渠道方面的优势,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这样的一些国外团队,然后先和他们建立联系。

我对我们的团队的要求非常明确,就是我们要做最早的机构投资人。所以你每天要想的是这些人,当他想要创业的时候,他们来自于哪里。这是一个公开的配方,但核心的问题是我们怎么能够系统性地去把它梳理好。

36氪:“人命关天”的“关”部分,您觉得在智慧交通领域闯关的节奏可能是什么样的?

冯总:第一关肯定是团队,有了团队之后的第二关肯定就是融资。第三关是拿到钱之后,如何做投入。第四关是交付和收款。最后再涉及公司未来如何拓展规模。

第一步就是团队,作为一个创业者,我们要找到志同道合者来组建这个团队。团队里需要有技术的搭配,有商务的搭配,还有内部管理的搭配。一个是管研发的,一个是管对外市场的,还有管理内部整个运营的,我觉得是一个三角形的关系。

有了团队,就需要找到资本。因为技术的创业跟互联网创业还不太一样,互联网创业可以很容易的做出一个原型出来,比如一个网站或者一个APP。但是对于技术,它需要很多实验设备,生产厂房。所以第二部分往往是要找到一个投资。

第二关中有一个问题是对融资节奏的把握。创业者都希望能够有更高的估值,出让更少的比例的股份。但在第二关可能需要做一定的平衡,因为要求更高的估值,更少的出让比例,必然意味着要谈很多投资人,要观望投资人。出让比例太多可能会导致团队股份越来越少,后期动力不足,吸收优秀人才的比例也会有影响。但是如果过多观望以期待高估值、低出让比例可能会影响你进入下一步,也就是投入生产的速度,可能会被其他竞争对手抢先一步。

第三关主要涉及产线的建设,研发的速度。作为一个创业者或者一个细分赛道的创业者,是不可能一次性满足客户所有需求的。创业者需要判断核心需求,我们的团队要去做抉择,首先要做什么样的产品。

产品做出来之后,第四关要交付。这里涉及到产品和客户的适配问题,需要与客户打交道,最后再去收款。

再下一步,一定要扩大规模。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地方,我们到底是步子迈得大一点,快速提升产能,还是步子迈做得小一点,持续打磨产品。这其实没有具体答案,取决于团队对未来趋势,包括对市场和客户的看法。行业发展快,可能需要快速占领山头,但如果行业发展没那么快,可能需要稳扎稳打。

36氪:如何看待这些公司A轮、B轮再讲的“关”,和原来的“关”可能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冯总:就这一点而言,我们现在做的智慧交通,包括技术投资,和之前TMT投资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我们发现技术领域的,创业也好,投资也好,他们的变化基本是围绕着相同的产品的客户层面的变化。

因为其实所有的技术积累,想做出一款产品或者服务,难度是很高的。所以变化取决于对客户的定位。做高端客户,中端客户还是低端客户,或者是不是要满足客户的定制开发。而我们过去做互联网产品,可能需要非常灵活地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客户需求来调整所有的产品形态,甚至可能半年之后,产品的形态都完全不一样。因为核心是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是我们看到To B的变化,更多是客户层面的变化,一个是在功能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客户对性价比的要求,对一些额外的功能的要求,所以一般不涉及一个完全不同的产品。

核心是要去看它的基础产品是不是有技术的领先性,或者是行业指标的领先性,这个是不变的。因为如果变了,会从根本上来冲击我们的对项目的一个判断逻辑。但是基于技术和产品做不同的客户,其实是创业者要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去把握的。

来源:36氪


金融小镇网(www.financetown.com.cn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金融小镇网|创投小镇网是中企报集团旗下金融园区综合资讯平台,汇聚各省市金融小镇/创投小镇发展动态,聚焦金融、创投、私募等热点资讯,服务金融类投资类企业,免费提供入驻咨询、优惠政策申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