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与LP跨越成交的四个门槛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3-02-28 15:49:28美元和人民币两个市场的分化越来越明显了。
一边是开年以来人民币基金围绕长三角、珠三角、大湾区等制造业高地的密集出差,一边是美元基金从业者调侃“是ChatGPT保住了美元投资人的饭碗,maybe还能再干5-10年”。
GP-LP这个结构,其实本来是从美元基金市场起源的,因此探讨其中的运行机制离不开这个体系原本固有的一些特点。
但是过去这两年,美元的参与感不强。
尤其是当下,兜兜转转之后发现,新加坡不是答案,中东不是答案,东南亚不是答案,ChatGPT是答案。当然此处纯属玩笑,因为谁都没有答案。如果把答案用一个函数来表达,y = f(x1,x2,x3,x4,…),难度在于:
这是个多元函数,影响答案(因变量)的参数(自变量)太多。
有些自变量不是连续变量,而是随机跳跃的,比如wandering balloon
在某个时期,由于某种原因,某些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速率突然加大(逻辑变了)
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多重共线性)的程度也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进一步影响了函数表达的精准度。
尽管如此,源于美元的GP-LP架构依然在今天的人民币市场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不去探讨两个市场有哪些不同之处,而是尽可能的把一些适用于两个市场的通用性思考分享出来。
至于共性之外的部分,可能每个小话题单独展开都够聊俩小时了。如果大家感兴趣,就找机会私下交流吧。以下进入正文。
从GP与LP开始接触,到最终促成合作,大大小小至少要跨过四个门槛。
信息门槛
这个比较直观。专业的GP在募资时放在data room里面的所有信息,基本上可以覆盖基金从投资到运营再到最后退出的全面内容。
尽管里面难免有这样那样对数据做window-dressing的元素,专业的LP机构通常有能力从这些纷繁复杂格式不一的大大小小的excel,word,pdf中还原到他们希望获得的真实信息,并发现核心问题。
对LP来说,有没有一些重要信息是data room里面没有覆盖或者说从data room里面挖掘不到的呢?
当然有。但大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比如尽可能多的摄入靠近源头的信息,而不是二手信息;再比如找靠谱的第三方信息渠道进行交叉验证,等等。
尽量提高获取信息的质量和密度,是顺利跨越信息门槛的最有效途径。其实投资人就是人形的GPT大模型,只不过他们针对特定的应用场景(capital allocation),搭建起高质量的信息网络,喂给自己高质量高密度的特定数据,从而实现特定场景下的价值判断。
信任门槛
GP与LP的关系,往少里说,也差不多是个十年之约。而信任是一切长期关系的基础。
某种程度上说,信任是最宝贵的资产。举个极端的例子,巴菲特现在是不替别人管钱了,假如哪一天他要募资,应该没有LP认为需要花精力去尽调他的专业度、勤奋度或者职业操守这些问题。
认知门槛
这里讲的认知,指的是GP/LP双方是否能就基金的投资策略、为何采取这样的投资策略、以及以该投资策略为前提进行的一切资金部署、组织结构设置、投后管理等一系列动作的大方向是否有一个最基本的共识。
站在LP的角度,应该只买自己看得懂且相信的东西。看不懂,相当于轮盘赌,赚或亏都是稀里糊涂;看得懂但不buy in,则拿不住,一有点风吹草动,就容易引起精神内耗。LP最好的观点表达就是自己的仓位。
站在GP的角度,也应该只拿看得懂自己且理念一致的钱。否则很可能后患无穷。
总体来看,在任何一个相对长期的市场中,买卖双方的发展既互相制约,也互相促进,最终会趋于均衡。所以长期来看,什么认知程度的GP,大概率会匹配相应认知程度的LP,反之亦然。
如果认知水平相差不多,双方是可以合作的;如果相差很多,两方都会觉得不舒服。当然也不排除GP或LP里有绝顶的高手,就像余则成那样,无论对方什么水平,都能让你感觉你和他是一样的水平。这样的情况极少。
供需门槛
这里的“供需”有两层涵义。
首先,双方需要明确,GP在LP的资产配置九宫格里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LP在GP的资金来源(LP构成)中又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其次,还要明确除了最终合理的投资回报之外,合作双方对彼此还有哪些投资收益之外的需求(假如投资回报是“核心需求”,我权且称之为“附加需求”)。
附加需求不代表不重要。事实上,实操中遇到过不少案例,恰恰是倒在了附加需求这个门槛上。
附加需求有很多种,比如招商/返投需求、战略契合需求、情感需求(参与感)等等各种想得到想不到的,不一而足。每个LP机构内部对于众多附加需求的重要性排序也不尽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信息,有时候是不那么不透明的,需要努力挖掘。
更重要的是,当不同类型的LP对各种需求的优先级排序不同时(大概率会发生),GP如何协调各方关系以尽可能保证较高的利益一致性,是每家GP要面临的巨大挑战。
以上四个门槛中,第一个和第三个高度相关,或者说本质上讲的是一回事。第一个信息门槛是表层,是用户界面;第三个认知门槛是底层,是用户界面背后的运行逻辑。这两者是否匹配,决定了最终的叙事能否讲圆。
需要说明的是,虽说跨越了以上四个门槛也不能保证一定合作成功,但至少能为未来建立长久关系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最后回顾一下,信息、信任、认知、需求,这四个门槛中,至少后面三个暂时还不能被AGI大模型所替代。想到这一点,晚上可以放纵地加个鸡腿了。
来源:Kathy的知秋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