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港交所18C正式开闸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3-04-03 15:50:21今天(3月31日)起,香港交易所全资附属公司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联交所)推出的新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即“18C”)正式生效,有意根据新章节上市的公司可提交正式申请。
“最近几天,我们内部专门邀请了专业机构为被投企业做了详细的政策解读和培训。”常春藤资本高级合伙人路明告诉投资界,“梳理下来,有几家被投企业已经达到了18C的要求,目前在积极和券商沟通中。”而多家投资机构也透露,会适当组织达到门槛的被投企业赴港上市。
行动已经开始了——根据港交所披露信息,目前18C潜在上市申请人已经超过10家,包括了晶泰科技、美时医疗等科技企业,他们身后浮现了红杉中国、真格基金、SIG海纳亚洲、五源资本、软银愿景基金、厚朴投资、和暄资本等一众创投机构的身影。
很快,我们将见证首批18C IPO企业的诞生。
独角兽排队申请
这些行业零收入也可赴港IPO
赴港IPO队伍活跃起来。
昨晚,京东在港交所公告称,拟议分拆京东产发、京东工业于港交所主板独立上市并提交了上市申请书。最近估值超100亿美元的货拉拉也向港交所递交了IPO招股书;冲击港股“白酒第一股”的珍酒李渡通过了港交所聆讯;经纬创投、顺为资本、源码资本等VC/PE支持的易点云通过港交所聆讯;启明创投、腾讯参投的梅斯健康也通过了港交所上市聆讯等等,还有KEEP、Soul、途虎养车等新经济公司进一步更新招股书。
与此同时,港股IPO新规正式开闸。这一次,港交所新规最大亮点在于,面向五大特专科技行业的公司——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及新食品及农业技术,通过修改主板上市规则,吸引无盈利、无收入的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也被业内称为是“港股科创板”。
为此,普华永道将受益的行业方向做了一番更详细的梳理:
而最终上市门槛如下:
“特专科技赛道是一个充满成长和机会的赛道。”一周前,港交所上市主管伍洁旋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港交所已经跟很多潜在的上市公司和保荐人以及市场专业人士就新规的商业可行性进行了非常多的讨论,有非常多的公司表达了对18C的兴趣,希望在新规实施几个月后能列出首批申请上市的公司。
金杜律师事务所研究团队认为,处于初创期或成长期的特专科技公司,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新兴企业,具有大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等发展特点,资本投入水平有限成为约束特专科技企业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上述18C 章的出台将大幅降低特专科技公司在港上市的门槛,对于相关特专科技公司来说绝对是重要的发展机遇。
目前,一批企业已经迈出了步伐。根据港交所官网,目前潜在上市申请人共有11家,其中具名的有美时医疗、晶泰科技。
晶泰科技在一级市场较为人熟知,这是一家以智能化、自动化驱动的药物研发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温书豪是一名80后中科院博士,2015年在深圳创办了公司。成立至今,晶泰科技集结了一支阵容豪华的投资人队伍,红杉中国、腾讯投资、峰瑞资本、真格基金、SIG海纳亚洲、五源资本、软银愿景基金、中金资本、顺为资本、海松资本等超20家创投机构都进行了押注。
尤其是2020—2021年间,晶泰科技曾先后完成了两轮共计7.19亿美元的融资,创造了中国AI制药公司的融资记录,最后一轮融资投后估值近20亿美元(超130亿元人民币)。作为AI药物研发领域的明星独角兽,晶泰科技曾被传出拟赴美IPO,计划募资4—5亿美元,但从最新进展来看,港股18C或是其IPO的最终方向。
显然这只是一个开始,还有更多IPO赶在路上。
打通美元基金的退出通道
赴港上市潮还会来吗?
2018年那场上市盛宴犹在眼前。
当年4月,港交所正式公布了“引入同股不同权机制及生物科技企业上市”的新机制,缔造了港交所成立25年的最大一次改革。此后,中国内地企业掀起了赴港上市潮,小米、美团等巨无霸新经济企业络绎不绝,甚至一度上演神奇一幕:一天内有8家公司同时在港交所上市,敲开市钟的锣竟然不够用了。
这一次,赴港上市潮还会重现吗?
“18C的推出给港股市场添了一针强心剂,于VC/PE而言,无疑是多了一种退出窗口和路径,更利好美元基金的科技项目。”北京一家知名创投机构合伙人说,“某种程度上输出了一些信心。”
他分析认为,港交所在此时引出新规无外乎是希望进一步的扩大上市公司的选拔范围,进一步丰富港股的上市公司组合。另一方面可以方便更多的概念型公司面向二级市场募资,辅助这些前沿科技公司成长。
常春藤资本团队最近正在针对18C新规展开研究,高级合伙人路明尤为关注的是,此前在国内被认为科创属性不够强的软件和SAAS类企业被包括进了18C的行业范围,这为投融资艰难的SaaS企业带来了新的IPO机遇。
IPO一直都是中国VC/PE最主要的退出方式,香港18C实施后,科技公司的上市渠道更加通畅,也为创投机构提供了一个退出通道。在退出通道更为通畅的大背景下,VC/PE会更加积极参与我国的技术创新,持续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投资人的关注重点也将从以前的互联网模式创新转向专精科技,“以前一些没有足够现金流或盈利的公司,也有了多个上市退出途径,因此创投机构也更愿意在更早的阶段布局。”路明说。
“但18C推出以后上市的企业数量不会呈现爆发式的增长。”路明提醒,18C市值要求虽然降低了,但依然不是一般性企业可以随便上的,基本要达到独角兽以上级别。他进一步指出,港股市场投资者向来看重上市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具体成效还要看后续上市企业的估值和流动性表现。
而港股流动性问题,也是投资人们多次提到的痛点。沪上一位知名VC投资人表示:“港股的流动性肉眼可见,加上世界经济局势走弱,如果再放低标准让更多的公司进来,成交量能不能托得住是个很大的问题。”
国内一家知名双币基金合伙人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18C为企业上市和创投机构退出提供了一条多样化路径,未来不排除会有更多国内企业赴港上市。但对比A股和美股市场,港股的流动性问题依然迫在眉睫”。眼下,港交所大门前还有一支焦急等待IPO聆讯的浩荡队伍。
危机感
香港,准备大干一场
透过港股18C,不难看到港交所以及香港的危机感。
为维护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香港持续放大招,针对人才、科技企业、风投机构设置了一系列支持科创的政策——除了今天正式实施的18C,港交所也在构思活化GEM(创业板),为中小型及初创企业提供更有效融资平台。与此同时,香港300亿投资基金也正在酝酿中,以引进和投资落户香港的企业。
在此之前,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也已指示财政司司长成立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把近年在未来基金下设立的香港增长组合、大湾区投资基金、策略性创科基金、共同投资基金归一收纳,汇聚资源,由政府主导投资策略产业,吸引和助力更多企业在香港发展,颇有内地城市引导基金经验的影子。
加入新一轮产业革命,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往来愈发密切。2022年9月,香港、深圳联合发布支持前海深港风投创投联动发展十八条措施,支持前海风投创投机构拓宽融资渠道,对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给予200万元一次性奖励。
今年3月,深圳市人社局与香港城市大学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发起设立“HK Tech 300共创空间”以支持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同时还推动了深圳天使母基金等投资机构设立专项基金,投资于获HK Tech 300支持并落户大湾区的初创团队,并向符合条件的初创项目提供各类创业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等配套支援。
当然,人才是重中之重。为鼓励人才来港并长远留港,香港推出了“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通过该计划引进的人才可获两年签证,并在居住香港7年后可以申请永久身份证。而这一次门槛比以往都要友好——条件之一是全球百强大学毕业生,按此标准内地有9所大学满足,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以及华中科技大学。
此外,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还发布《有关香港发展家族办公室业务的政策宣言》,希望吸引全球家族办公室在香港开展业务,引入新的“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
抢下高端人才,拿下新兴产业,成为香港眼下关键一役。
为此,港府对于希望重点发展的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金融科技、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等产业,香港专门制订了目标企业名单,搭配一系列“配套措施”,提供量身定造的企业落户计划,以及为这些企业的人员提供一站式配套服务,例如申请签证、子女教育安排等。
按照特区政府制定的目标,在2023年至2025年期间,将通过各项输入人才计划每年吸引至少3.5万名人才,也就是说,3年内香港至少要吸引10.5万名人才。此外还将整体引进企业目标为1100家左右,包括龙头企业和科创企业。可见,香港对于人才和科技企业的渴求,溢于言表。
“可以看到,香港也在培育自身的科技产业,一方面大力招揽人才,另一方面也会尝试透过‘基金招商’招揽企业。”大湾区一位跟政府引导基金打交道多年的投资人感叹,这是今年全国各地招商大潮最生动的写照。
“我哋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狮子山下,我们即将迎来香港的另一面。
来源:投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