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融小镇网!
186 1691 6099

经纬红杉陪跑十年收获IPO,市值210亿港元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3-04-17 17:04:52

09f1c9d4ae43a8f6bf3d7f3709d1462a.jpeg 

三次递表后净募资额仅1.55亿港元,对于HR SaaS独角兽北森来说,这次是发行了一个“迷你版IPO”。

4月13日,中国“HR SaaS第一股”北森正式登陆港股市场。上市首日,北森以29.6港元/股的价格低开,总市值约210亿港元。

作为行业独角兽,北森在2021年4月的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后的估值为18.6亿美元,约146亿港元。按照29.7港元/股的发行价,北森发行市值为212亿港元,较IPO前估值增长约45%。北森IPO前的投资者均能有所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北森上市并没有引进基石投资者,但在过去十三年里,北森先后完成8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达26.5亿元,经纬、红杉、软银、元禾、深创投等知名机构在列。这也意味着北森已经到了非上市不可的阶段了。

高中同窗创业二十载,收获中国“HR SaaS第一股”

公开资料显示,北森创立于2005年,其实在2002年,北森创始人王朝晖和纪伟国就已经开始共同创业,至今二人已经合作超20年。

事实上,王朝晖和纪伟国的友谊可以追溯到更早,二人不仅是创业伙伴,还是高中时代的同窗好友,一同从山东考出来上大学。

不过后来王朝晖考上了华北工学院化工系,考研时去了协和医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本可以成为人人艳羡的医生,但却因为人生志向与所学专业不同,王朝辉在入学两年后便退学了。在创业前工作经历中,王朝辉只去过香港积华药业做过几年产品方面的工作。

另一位创始人纪伟国,高中毕业后则是去了郑州轻工业学院去学机械设计与制造。大学毕业后,纪伟国先后去了青岛海尔电冰箱负责质量审核,又去了北京一家公司担任技术总监。

两人所学专业不同,原以为和多数高中同学一样,毕业后就各自奔天涯,但二人却阴差阳错地再次会面,并再次奠定之后几十年的深厚友谊。

事情的转机在2002年左右,王朝晖偶然看到了一篇关于测评的文章,文中介绍当时的美国人才研究市场已经有上百亿的规模了。在王朝晖印象中形成了一个模糊的市场认知,王朝晖意识到,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来换取企业利润是不可能持续的,只有人才才是企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而当时国内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王朝晖坚信这个领域值得一试。

没想到王朝晖的想法得到了几年未见的高中同学纪伟国的认同,面对这一创业方向,二人一拍即合,离职创业。

但创业之艰难远超想象,即便之前信心满满,在实际过程中仍要面对各种挑战。在给公司取名时,王朝晖曾提到,当他在翻阅《道德经》时,看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顿时觉得豁然开朗,“无论是这个行业还是我们的公司,当时都像小草一样,我们自己要长成合抱之木,这个行业要长成森林。”因此取名北森。

同最初的规划一样,北森一开始做人才测评工作,成为中国最早的人才管理企业。

北森虽然创立于2002年,但2005年才是北森真正起步的时期。王朝晖和纪伟国用三年时间开发和验证产品,到2005年4月,“北京北森测评技术有限公司”的名称开始使用。

筚路蓝缕,王朝晖和纪伟国会遇到创业过程中的所有困难,他们除了信心和热情几乎一无所有。为了解决商业模式的问题,他们与高校、教师合作,将目光瞄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王朝晖曾说生涯规划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2010年时,北森已经是全国最大的人才测评公司。

很快,他们开始意识到人才测评市场已经没有多少可以争夺的成果了。2010年,北森调整业务方向,确定一体化HR SaaS战略。有意思的是,纪伟国曾说彼时的市场上几乎没有人知道SaaS,北森做这个的时候也不知道这种模式叫SaaS。后来他跟着投资人去了一趟美国“取经”,对SaaS的认知才逐渐清晰。

转型至今,北森已经是一家一体化云端HR SaaS厂商。据北森招股书,在2021年前五大云端HCM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北森是按收入计的最大提供商,市场份额为11.6%,其高于第二及第三大参与者的总和。

北森也顺利跻身行业独角兽。据悉,IPO前,王朝晖通过Zhaosen持股11.86%;纪伟国通过Weisen持股11.80%;王朝晖最终控制的员工持股平台Senyan International,持股4.49%;二人合计持股约28.15%。按照当前市值,王朝晖和纪伟国的身家超50亿港元。

IPO前获8轮融资,经纬、红杉陪跑十年

中国的HR SaaS行业还处在早期阶段,即便大如北森,如今也在烧钱运营。

而北森想要烧钱,当前只能依靠融资。据悉,自2010年至IPO前,北森共完成8轮融资,累计融资额度约26.5亿元。

来源:招股书

北森的第一笔融资在2010年,天使投资人唐泽江为北森注资500万,彼时北森的估值为4500万元。同年,深创投也投资千万元,北森彼时的转型工作才能得以支撑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国际知名风投机构经纬和红杉携千万美元入股北森,引起了市场震动,成为当时企业服务市场最大的一笔融资,国内SaaS产业随后进入了投资的“黄金时代”。

对于这笔融资,纪伟国称其颇具“戏剧性”,当时,北森一位顾问拜访经纬希望介绍北森的招聘管理系统,对方询问了我们的客户、增长率等信息,一周后约我见面,表示希望进一步了解公司情况。两个月后,千万美金已经打到北森账户里了。

经纬中国投资人熊飞后来称,“当时投北森的时候,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当时美国有一家类似的公司上市是70亿美金。我当时就觉得这么大的公司,在中国却完全是空白,所以就去尝试找类似的机会。当时我们也看了很多创业公司,但北森是其中最产品化导向的,所以就投了。”当时,中国的SaaS市场投资基本是一片空白,北森和经纬都是在混沌阶段中相互碰撞交流。

基于创始团队对市场的理解,北森将业务方向定在中大型客户,一步步成长为中国HR SaaS市场排位第一的厂商。

在后续融资过程中,经纬和红杉多次投资,软银、元生资本等机构也加入股东序列。招股书显示,在上市前,经纬通过Matrix China Entiteies持股15.54%,通过Matrix Cayman Entities持股5.31%,合计持股20.85%;红杉通过Max Woods持股9.37%,通过Sequoia Entities(包括SCC VIISCC VI)持股2.84%,合计持股12.21%。元生资本通过Genesis Capital持股8.27%,通过Beis Investment持股3.57%,合计持股13.81%;此外,深创投持股7.99%,软银持股6.00%。

如今,北森上市,经纬和红杉作为市场投资机构,已经陪跑10年之久,既见证了北森的成长,也见证了中国SaaS产业的变革。

发行比例仅1%,北森为上市而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上市前股东阵容豪华,但北森上市仅发行了约800万股股份,发行比例为1.12%,也没有引进基石投资者站台。

北森这次是发行了一个迷你版IPO。据wind数据显示,在近年的港股IPO公司中,北森的发行量排在倒数第三。在最近1个月中招股的港股拟上市公司中,中宝新材、力盟科技和中天湖南集团的发行比例约25%,达势股份的发行比例也近10%。相比之下,北森的发行比例显得有些迷你。

据了解,北森在2019财年至2022财年(北森港股以去年4月1日至今年3月31日止为一个完整财年),以及2023财年中(即2022年4月1日至9月30日止)的四个半财年,分别录得收入3.82亿元、4.59亿元、5.56亿元、6.8亿元及3.51亿元,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分别为6.91亿元、12.67亿元、9.4亿元、19.09亿元及1.63亿元,四个半财年里累计亏损达49.7亿元。

对于录得经调整净亏损,北森在招股书中称,主要由于其在战略上优先考虑规模及地域扩张、客户增长及参与度、产品开发及创新,而非短期盈利能力,以抓住中国新兴且快速增长的云端HCM市场中的机遇。

截至2021财年,北森账面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89亿元,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为12.97亿元,上述资产要低于北森在2021年的亏损额。

此次IPO,北森总募资额2.39亿港元,其中有8400万港元要交给上市服务机构,北森的净募资额1.55亿港元。这些资金对于北森当前的规模来说,很难覆盖日常运营开支。

因此有观点认为北森是为上市而上市。但北森也到了上市的时候,红杉、经纬陪跑十年,深创投入股也有13年,虽然SaaS产业在中国还是一个长期投资的赛道,但股东权益也需要保障。

来源:直通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