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融小镇网!
186 1691 6099

终于上市的Keep,狂欢的资本,掩不住的变现焦虑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3-07-14 17:23:01

三度闯关IPO后,7月12日,运动科技公司Keep(03650.HK)终于正式登陆港交所。

出乎意料的是,Keep上市现场既没有同步直播也没有敲钟仪式,颇为低调地成为了智能健身行业国内第一家上市公司。运动科技第一股也就此落地。


盘中一度破发

Keep发行价为每股28.92港元,预计发售1083.9万股,共募资1.92亿港元。上市当日,Keep股价高开4.77%,但盘中一度破发,股价跌至1.11%,截至收盘,总市值为150亿港元。7月13日,Keep报收28.9港元/股,微跌0.34%,总市值为151.92亿港元。

对于Keep来说,从“线上健身第一”到“线上健身第一股”,可谓一波三折。

2021年,Keep传出筹备赴美IPO的消息,之后不了了之。2022年,Keep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寻求上市,又在下半年更新招股书,但均未能在递表六个月内通过聆讯,无功而返。今年3月28日,Keep第三次更新了赴港上市招股书,终于在6月21日,Keep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7月12日,Keep低调上市。

显然,上市之路波折坎坷,从侧面反映出资本市场对Keep未来成长不确定性的担忧。

此外,外界常拿来对标的是,在2019年登陆纳斯达克的Peloton。专注智能健身的Peloton,曾是与Uber、Airbnb齐名的独角兽,而如今陷入市值暴跌、亏损裁员的泥淖中不能自拔,目前市值仅剩30亿美元。

“投资者对港股的估值和前景存在明显分化。”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向金融投资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大众对健身行为的需求显著提升,但从平台来看,变现方面的短板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尚未扭亏为盈

Keep创始人王宁曾在多个场合公开表态,Keep的愿景是要做运动健身界的“谷歌”,就像是搜索时就会谷歌一下,想运动健身时就会Keep一下。

或许是90后创业者王宁对Keep的初步构想足够有新意且有魄力,打动了无数投资者。较之漫漫上市路,Keep的融资历程可以说是“顺风顺水”。

企查查显示,2014年成立至今,Keep完成了九轮融资,累计融资规模约为6.5亿美元。其中,在2021年1月,F轮融资额高达3.55亿美元,是单笔金额最大的一轮融资。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Keep背后“撑腰”的,都是来头不小的“明星”投资方。包括BAI资本、纪源资本、腾讯投资、五源资本、软银集团、高瓴资本等。

据企查查

“出道即巅峰”都不足以形容Keep初期的向好势头,但随着外部红利逐渐消失,Keep需要面对的是来自业绩上的巨大压力。

招股说明书显示,从营收来看,Keep在2020年-2022年的收入分别是11.07亿元、16.2亿元、22.12亿元,年同比增速分别为66.9%、46.3%和36.6%。

不难看出,从站上风口到冲刺上市,Keep三年间的营收增速持续下降,而更重要的是,Keep始终未能扭亏为盈。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9至2022年,Keep经调整的亏损净额分别为3.66亿元、1.06亿元、8.27亿元、6.67亿元,累计亏损近20亿元。

困顿与终局

2019年底,Keep前员工发布了一篇题为《Keep的困顿与终局》的文章,一时间引发业内广泛关注。文内指出了Keep产品和服务本身已渐渐留不住用户,公司存在业务增长滞怠、变现渠道模糊不清等问题。

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现在回过头来看,Keep的问题实际上早已显现。

一位Keep用户对金融投资报记者表示,刚接触健身时每天在Keep打卡,但后来还是选择了健身房。究其原因,“个性化”服务能力较差,对动作的规范、用力的程度、用户的诉求等都无法精准掌握。

有不少新手用户还提到,如今大量的短视频平台都有免费的健身视频,没必要专门下载Keep。

于是,Keep为自己规划了“三条腿走路”的发展路径。招股书显示,Keep打造在线健身内容、智能健身设备、配套运动产品三条业务线相辅相成,其认为这个一体化的业务模式,可以覆盖用户的整个健身周期。

但实际上,就以配套运动产品这条主线为例,竞争已趋白热化,除主打健身服饰的Lululemon,还有安德玛、耐克、阿迪达斯、李宁、安踏等传统运动服饰品牌,早已锁定市场份额,从中分得一杯羹绝非易事。

《2022年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健身人群,达3.74亿人,位居世界第一,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4.64亿人。从商业化角度来看,2022年中国健身人群的平均年支出为每人2518.3元,远低于美国的16425.2元。

这也意味着健身行业仍有商业化的潜力可挖,Keep等一众选择“运动科技”新方向的企业,在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