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放缓,对二级市场的 “吸血”效应终于减弱?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3-09-05 16:27:28投融资端的不平衡一直是市场的诟病,尤其是新股持续的发行之下,对市场的“抽血”效应不言而喻。但是,投资端的不济,也使得市场对于IPO的抱怨不断。因此,在优化新股发行的同时,在历史上市场阶段弱势等原因之下,暂停和放缓IPO是管理层常常会出台的措施。暂停和放缓IPO并不必然带来股市的上涨,但是对改善市场的供求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稳定市场情绪、提振投资者信心以及改善二级市场流动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证券日报报道:自8月27日证监会发布优化首次公开募股(IPO)、再融资监管安排以来,IPO、再融资明显放缓。截至9月4日,IPO方面,仅2家公司IPO注册生效;再融资方面,仅新增1单可转债预案,无新增定增预案,且有4家公司定增停止实施。实际上,对于IPO的放缓,市场早有预期。8月18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就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答记者问时表示,加强一二级市场的逆周期调节,更好地促进一二级市场协调平衡发展,并称“市场会感受到这种变化”。8月27日,证监会发布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明确提出,阶段性收紧IPO节奏。
如此,历史的一幕实际上再次上演,那就是市场相对弱势之际,随着逆周期调节的加强,IPO迎来阶段性的放缓或暂停。而虽然放缓和暂停不同,但从历史上看,都具有相同的作用和意义。
回顾历史,我们以IPO阶段暂停为例,看看对市场的具体影响:根据数据统计,A股历史上共有9次IPO暂停,而暂停期间,上证指数有4次上涨,5次下跌,但上涨的幅度明显大于下跌的幅度。而下跌的5次IPO暂停期间,跌幅均在15%以内;上涨的4次中,期间最大上涨幅度大多超过50%。如此可以看出,IPO暂停之下,对市场的阶段确实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多数为积极的刺激。不过,历史也表明,暂停和放缓IPO并不必然带来股市的上涨,但同时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和象征性意义,尤其是改善市场的流动性以及稳定市场的情绪上。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今年以来的融资。据数据统计,截至9月4日,今年以来,共246家公司上市,同比下降5.75%,合计融资3077.52亿元,同比下降28.02%。而过去三年,平均每月上市37家企业,平均每月融资444亿元。显然,今年截止8月底,IPO融资每月平均上市企业约22家,平均每月的融资金额仅为338亿元,这两个数据已经远远低于过去三年的水平。此外,监管安排措施之后,再融资收紧信号也相对明确。截至2023年8月中旬,今年A股市场再融资规模为5749亿元,月平均再融资规模为676亿元,而这个数据也低于过去三年每月的平均916亿元的再融资规模。
因此,在逆周期的调节下,随着监管政策的落地,在IPO放缓以及再融资收紧下,既有利于缓解市场流动性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稳定市场情绪,提振投资者信心,对市场的向好带来支撑。不过,历史也表明,融资放缓并非是市场上涨的必然,还需要更多综合性因素的提振。而当前,不仅仅是融资的约束,包括调降印花税、减持新规等等在内,有关投融资端、交易端等一系列政策之下,我们相信最终会从量变到质变,对市场带来重大的刺激,推动市场整体向好发展,迎来资本市场的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