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的尽头是放贷?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3-10-07 16:06:14这两天关于PE做私募信贷的消息又多了起来,先简单提几个快讯消息:
9月,黑石集团在官网宣布,将其企业信贷、资产融资和保险集团整合为一个新部门:黑石信贷保险(BXCI);
9月,报道称,高盛正在就出售专业贷款公司GreenSky给一组投资公司进行深入谈判,交易价值约为5亿美元。这些投资公司包括Sixth Street Partners、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和KKR;
9月,有知情人士表示,高瓴的私募信贷团队也开始招人了,据说招了几个董事总经理。
事实上,今年以来,关于私募信贷的信息一直此起彼伏,比如:
8月,华平(Warburg Pincus)和安宏国际资本Advent International同意支付42.5亿美元收购医疗技术公司Baxter International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部门,资金来源于一家私募信贷商;
8月,金融软件公司Finastra Group Holdings将通过私人信贷公司完成60亿美元的融资,如果完成,这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私人信贷交易;
6月,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K.N)首次推出其零售私人信贷基金;
5月,橡树资本正在寻求为私募信贷基金募集逾180亿美元资金,或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私募信贷基金。
……
实际跟私募信贷有关的消息并不止以上几条,海外关于私募信贷的讨论文章和名人点评不胜枚举,如今私募信贷已经成为华尔街上最炙手可热的投资类别,而PE是其中最积极的玩家之一。
简而言之,火已经架上了,PE们都开始放贷了。
黄金时刻
世人都爱用四字词语形容一种现象,私募信贷这个领域也不例外,黑石集团总裁乔纳森·格雷就在今年早些时候形容了当下私募信贷的火爆:黄金时刻。
今年6月推出其首支零食私人信贷基金的贝莱德另类投资主管Edwin Conway,同样用了四个字形容了她对私募信贷的态度:充满信心。Apollo的Marc Rowan则认为“这是私人信贷产品集的好时机”。
大佬们并非是简单放个话,高盛和摩根大通已经开始准备成立专门的私人信贷交易团队,高盛在今年甚至推出了一项针对该行业的定期“私人信贷监测”研究服务。
其中原因想必不必赘述,我的同事张楠老师去年在《有头有脸的PE都去放贷了》一文中曾做过解释:放贷是PE在积极适应市场的剧变,在经济不稳定的大环境下,LP的重心转向“减少权益类资产、增加债权类资产”。
私募信贷,LP爸爸们如今的偏爱。
以黑石的公开数据为例,信贷和保险是黑石增长最快的部门——在过去三年中,管理资产翻倍至2950亿美元。2023年第二季度企业私募股权和私人信贷策略成为其组合中表现最佳的部分。其中,黑石私募信贷板块收益率惊人——过去12个月的表现高达12.7%。
Muzinich亚太区首席执行官Andrew Tan表示,私人贷款收益率的回报率约为10%至18%,通常为三年期交易。
Preqin专门对178家机构投资者进行了调研,报告《投资者展望:另类资产,2023年下半年》中显示,90%的受访者发现在过去一年中私募信贷达到(或超过)了他们的预期。而私募信贷之所以广受他们欢迎正是源于他们对经济环境和利率波动的担忧,6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支持私募信贷主要是为了还能够收到可靠稳定的收入。
另据PitchBook发布的全球私募资本募资报告,2022年全球私募信贷资产规模突破1.4万亿美元,私募信贷募资通过159只基金共筹集了2004亿美元,连续三年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预计到2027年,私募信贷资产规模将达到2.3万亿美元。
2.3万亿美元的天花板,在评论家和预言家的世界里,还算是比较可观的数字。有咨询公司甚至预计私人信贷在全球债务市场中将占到超过40万亿美元的份额。
基本上,大家都形成了新的共识:私募信贷可以搞,对LP更追求DPI和退出越来越难的PE来说,私募信贷不搞不行了。
PE伺机而动
私募信贷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不仅仅是因为LP们的“逼迫”,它有一个很广阔的目标市场:中小企业,没办法从“主流渠道”获得融资的企业。
虽然在华尔街,退休基金、养老基金和财富管理公司等是私募信贷的主要玩家,PE——如文首所提,亦是积极分子,因为私募股权更容易受到二级市场波动和估值折扣的阻碍,这在业内被称为“下跌轮(down round)”。
Edwin Conway就提到“持续的监管变化和对流动性的担忧影响银团贷款市场,银行已经不再承销大型杠杆收购和向中小企业放贷,从而为非银行贷款人填补空白打开了大门。”在华尔街,现在当公司需要借款数十亿美元,或者交易撮合者需要为收购提供资金时,他们开始选择绕过公共债务市场和投资银行。
换个层面也可以理解为,曾经靠PPT就能拿到主流渠道资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快乐的日子结束了。私募信贷凭着稳定性更强的平平无奇但靠谱的特征,刚好正中现在这波VC/PE的胃口。
美国私人资本公司Adam Street里的两位分析师Jeff Diehl和Bill Sacher写的就非常精辟:避免损失是私募信贷游戏的名称,“随着利率上升、信贷利差扩大和收入增长放缓,良性气候发生了变化,所有这些都可能给许多经理的投资组合带来压力。私人信贷行业将其双边性质视为一件大事,这意味着它获得了比公共债务市场更严格的契约和条款来保护自己免受损失。”
在《有头有脸的PE去放贷》文中提到,相比欧美,亚洲对私募信贷的敏感度就比较低了:Preqin的数据显示,2021年专注于亚洲的私募信贷基金募集总额为91亿美元,仅占全球市场不到4.5%。同期,北美和欧洲募集资金分别达到1299亿美元和638亿美元。
不过本文想提的是,今年已经有敏锐的亚洲机构瞄向了私募信贷。7月,投资公司Muzinich&Co.最近宣布已完成一项5亿美元的亚太私人债务战略。8月,印度最大银行HDFC银行旗下的HDFC Capital Advisors正寻求为一只新的私人信贷基金筹集高达20亿美元的资金,该基金将专注于房地产行业的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HDFC的资金通常用于印度前六大大都市地区的中低收入住房项目。而这支私人信贷基金规模原本只定在10亿美元。
除此之外,总部位于香港的PAG、贝恩资本、印度的Kotak Mahindra银行和香港的ADM资本都已经着手了自家的私募信贷计划。
已经开始招人了
Jensen Partners公司做过一个调研,他们为了更好的分析私募信贷的趋势,跟踪整个投资管理行业的并购交易、筹款活动甚至招聘,发现了一个现象:从私募股权到信贷的转变不仅反映在私人投资者的资本流动上,也反映在有才华的专业人士的流动上。
根据Jensen Partners的数据,2022年信贷领域有518名营销人员,是2021年227人的两倍多,预计这种上升趋势将在2023年继续。
霸菱亚太私人金融集团负责人Shane Forster同样表达了相似观点,最近银行业的萧条,加上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很多公开债务市场直接关闭,“除了最优秀的借款人,其他人都走了。”
也有知情人士表示,高瓴的私募信贷团队也开始招人了,据说招了几个董事总经理。早在今年6月,就有外媒传出,高瓴已聘请德意志银行的Siddhartha Hari帮助其扩大私人信贷投资业务。对此,高瓴不予置评。
综上,虽然从目前看私募信贷的火花尚未在中国PE界燎原,但这未来真值得期待一下,毕竟除了很难百倍回报之外没啥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