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市场正在All in退出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4-03-26 15:35:43创投圈正在“all in”退出。
本周,嘀嗒出行开启了“五战”港股上市,而这背后是一众等待退出的投资机构,包括高瓴资本、IDG资本、挚信资本、蔚来资本以及京东集团等。
数据显示,目前,正在港股排队IPO企业有80家,其中包括不乏在A股上市无果后转战港股的企业,包括晶科电子、华昊中天、太美医疗以及蜜雪冰城等各领域企业。创投日报注意到,除蜜雪冰城外,其他三家企业都曾在一级市场进行了超过6轮融资,承载着大量投资机构迫切想要退出的压力。
有创业公司的投资者关系(IR)人士对创投日报表示,“现在企业对IR的要求都加上了要英语好,或者有过境外上市的项目经验。”
资本等不及了,除了上市退出的路径,投资机构对并购退出的接受度也在提高。
有投资机构合伙人对创投日报表示,“有合理的回报范围,投资机构就不应该拦阻并购交易的过程。适当降低回报预期,在当前阶段才能实现支持企业,推动产业发展。”
退出现状正在全链条改变一级市场。
一级市场All in退出
多个一级市场的核心人物,近期都在不同场合不约而同地强调了退出的关键性。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则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之所以没有入局大模型投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确实我不知道怎么退”。投资机构对退出的考虑,已经前置到了投资的环节。
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在去年末的一场论坛上则表示,“在今天高流动性压力的市场环境下,我们作为投资人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心态。自律谦虚和有理想同样重要,有梦想但不沉浸于梦想,尊重规律和面对现实,抓住和创造退出机会。”
多名投资人士表示,在实务操作过程中,对退出的强调也肉眼可见地提升。
有投资人告诉创投日报,继全员募资、全员投后之后,机构又开始了全员退出。“最近几年,几乎每一年创投行业的着眼点都在变化,2022年强调的是投后管理,2023年讲得最多的是招商、返投,2024年就变成退出了。以前这里难、那里难,可能还只是概念,现在所有难题都变得更加真实具象了。”
据北京基金小镇研究院近期发布的创投领域退出研究报告,2023年,一级市场退出交易活跃度进一步下降,前三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2251笔退出案例,同比下降35.8%。IPO市场方面,前三季度共有332家中企境内外上市,同比下降8.5%。而今年迄今,已经有近50家公司撤回了IPO。
上述投资人坦言,“至少过去机构还能调侃一下项目流血上市的情况,现在是连调侃流血上市的机会也没有了。”
对于退出的考虑也在影响投资人的投资动作。多名投资人在接受创投日报采访时均表示,今年出手会更加谨慎,“项目要有比较确定的可落地预期,并且有比较稳定的现金流,求稳为主。”
但也有投资人表示,目前,也还是有不少机构和高校研究所合作,投资在往更早期延伸,在研究所寻找可以孵化的项目。但其亦坦言,这一策略很大程度上是看重早期阶段的低估值情况,可以通过转老股的方式锁定较为理想的退出回报。
“早期阶段估值比较低,可能就大几千万,投资机构就不需要投太多钱,大概几百万就把项目锁定了。后面估值起来了,再把老股卖出去,自己就解套了。”上述投资人称。
并购接受度提高
随着上市退出渠道显著收窄,并购开始越来越多地被机构和企业提及。
今年一开年,一起半导体领域的并购案就引发了市场的关注。1月23日,科创板上市的模拟芯片龙头思瑞浦发布公告称,拟收购创芯微85.26%股份。这是2024年中国VC/PE行业的*单并购,创芯微背后深创投、盛宇投资、创东方投资、龙岗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十几家创投机构借此退出。
对于这起并购退出交易,创芯微其中一个机构股东方对创投日报表示,“国内半导体行业进入下半场,由个体做强做大独立上市,转向并购整合阶段,上市行业龙头整合细分优势的创业公司;二是半导体行业投资收益预期要降低,未来只有少数优势企业能独立IPO,并购整合是大的趋势,可以参考美国半导体企业的发展历程。”
另有半导体领域投资人士对创投日报表示,未来科创板上市公司发生的并购交易还会更多。
“一方面是目前一些科创领域上市公司主业简单,在细分领域虽然做到了冠军,但天花板有限,上市之后往往容易出现业绩变脸的情况,因此很多上市公司有并购整合的动机,以此开启业绩的第二增长线;另一方面,是国内目前存在企业太小太散的情况,其实很多细分领域,按照成熟市场的经验,有个三个企业就差不多了,之前半导体热度风气,各个细分领域都涌现了大量创业公司,未来整合是大趋势。”
近期,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加入由“并购女王”刘晓丹掌舵的晨壹基金一事,也进一步激发了市场对未来一级市场迎来并购大年的积极预期。
但有企业人士对创投日报表示,并购交易存在一些切实需要解决的障碍,这些都是阻碍并购交易大量发生的真实要素。
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投资部人士告诉创投日报,公司之前也密集看过一些并购标的,但最终没有下手,“一方面是因为价格很难谈,另一方面是如何安顿被并购企业的员工。需要磨合的东西很多。与此同时,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并购可能是花10个亿的钱,但如果自研可能几千万就能搞定。”
定价也是另一个被众多市场主体提及的关键。
上述上市公司投资部人士表示,很多创业公司其实无法达到定价的溢价水平。“比如说创业公司要40亿元的价值,用PE倍数估只有20亿元,剩下20亿元就要到商誉上去。接下来三年时间,如果被并购标的可以完成业绩对赌,就满足40亿元的估值,如果完不成就存在商誉减损,每年减损10亿元,上市公司会很难受。”
在上述思瑞浦对创芯微的收购案中,创芯微的资产增值率达到了317.23%。目前该收购案仍在进行中,按照当前的收购价格来计算,创芯微A轮投资者有近一倍的盈利,B轮投资者也有20%以上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