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国情审时度势,健全高度适应性的现代金融体系!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3-06-09 15:30:4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纲要》)提出,要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这一表述确定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目标方向,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主要目标是更加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既是金融的天职,也是二者共生共荣的内在要求。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金融体系是为实体经济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前提。在新发展阶段,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重点是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这就要求建立更高层级的现代金融体系,亦即《纲要》提出的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
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具备一些基本特征:一是具有高度市场适应性和环境适应性,能充分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
二是具有充分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能契合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适应国际金融市场规则,满足不同交易方式和市场规模的要求;三是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资本市场充满活力,银行体系效率高,有高质量的金融运行和组织体系。
四是管控机制科学,有较强的防御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和自纠错能力,能助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五是具有普惠性,能够广泛服务于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三农领域和制造业,能让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群体以可接受、可负担的成本得到有效、适当的金融服务。
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应能够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应紧密围绕有效支持实体经济这一根本目的,这既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一切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强化国际金融协调合作,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需要以稳定币值、促进就业为目标,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以现代化的货币管理手段保持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增长速度相匹配,为经济发展提供总量适度的货币支持。
需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疏通金融体系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提升传导效率,化解传导过程中的体制性和机制性梗阻,保持货币政策松紧适度。需要优化银行业信贷结构,规范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引导资本市场发挥财富管理和风险配置的功能,更加合理地配置金融资源。
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必须适应于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健全现代金融体系,需要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强化公司治理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继续发挥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支柱性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各类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
通过监管和税收政策引导中小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回归当地、服务于当地,与大型国有银行差异化发展,形成各类主体公平竞争、合作互补的银行体系结构。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升股权融资比重,改善社会融资结构。大力推动金融领域法治化建设,优化金融业营商环境。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规范存款市场竞争秩序。
严格金融领域各行业准入标准,坚持金融机构持牌经营,强化金融领域反垄断,有效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构建公平有序的金融市场秩序,促进金融业稳健发展。树立国际视野,完善国际金融协调合作治理机制,同国际组织深入合作,提高我国国际金融治理能力。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和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与各国一道构建多元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
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必须适应于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能够推动我国普惠金融不断向机会可均等、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方向迈进。目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已进入深水区,需要进一步强化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的深度应用。
加快推动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和人才储备,推动获客模式从线下到线上、审批程序从人工到自动、信贷资产从有形到无形、贷后监管由现场监督到实时监控的转变。
不断提升金融数据标准化水平,加强数据安全保障力度,基于大数据技术提供融资支持,解决小微金融领域客户触达不足的问题,缓解普惠金融服务面临的高风险、高成本与低收益的矛盾,改善全社会信用生态环境。
紧密依托金融科技,拓宽服务对象,助力创新创业,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构建新的金融服务场景,充分发挥普惠金融在推动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金融小镇网整理自光明日报,仅作为传播更多新闻资讯,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