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之后是新材料,VC集体入“天坑专业”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2-09-09 14:01:54金融小镇网9月9日讯:新能源赛道抢眼的吸金能力,吸引了诸多投资机构的目光。据企名片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2022年新材料赛道已披露国内融资事件389起,融资总额约合人民币500.83亿元。
此外,据星矿数据不完全统计,自2016年初至2022年7月末,已有超180个名称中含“材料”的专项基金完成备案,而在2011年至2015年合计仅成立21家。
在参与新材料投资的机构之中,不仅有深创投、红杉中国、IDG资本、达晨财智、高瓴创投、源码资本、松禾资本、峰瑞资本、啟赋资本等一众VC/PE机构,华为、宁德时代、比亚迪、小米等产业资本也非常活跃。
新材料专业长期以来可是无人问津的冷门专业,甚至有“天坑专业”之称——读书时课程枯燥难懂,毕业也没什么太多出路,薪资低、机会少、工作环境也算不上舒适。
因此,就连材料专业的学生也看不起自己的专业。即使在一些985院校,学长学姐们也会主动“提点后辈”,要么早学编程,转行互联网;要么早准备考公,争取毕业上岸。
然而,“天坑专业”如今却一举逆袭,成为产业界和投资界疯抢的对象。
那么我们要问了,为啥“天坑专业”会突然变成“天选之子”,成为市场上人人追捧的对象呢?
首先是由于产业价值链的变化——巨大的应用需求,带火了上游。
这些年来,新能源汽车、光伏、半导体等行业迅猛发展,等到下游的应用端起来了之后,大家才发现上游存在重要缺口——供求关系紧张,价格高。
以新能源行业为例,就能鲜明地体现到这种来自上游的制约作用。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迎来爆发式增长,导致上游原材料产能无法及时跟上,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在这一年里直线上扬,从2020年6月的44213元/吨涨到2022年6月的479527元/吨,价格在两年内暴涨了10倍。
碳酸锂价格的暴涨也让原材料企业实现了暴赚。天齐锂业2021 年,公司营收为76.63 亿元,同比增长137%。2022 年Q1 营业收入达52.57 亿元,同比增长481%。
但产业链上此消彼长,有人赚钱就有人掏钱。与天齐锂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下游宁德时代一季度净利润却是同比下降了23.62%。
由于宁德时代所生产的动力电池需要大量的锂,而供应商正是像天齐锂业这样的锂盐生产者。根据券商研报显示,动力电池中正极材料差不多占据40%左右的成本,是最大一块成本来源。
在前段时间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忍不住对上游开启了吐槽模式,“上游原材料资本的炒作给动力电池产业链带来了短期的困扰。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电解液原材料以及负极的石油焦等上游材料均出现价格暴涨。”
除了企业的利润追求之外,更深层次的逻辑在于国家发展的需要——关键技术与材料的卡脖子问题。
正如工信部原部长苗圩所言,现在是“一代材料,一代产业”。新材料被称为“工业之母”,直接影响了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的工业革命。不管是眼下最火的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产业,还是传统的制造业,必须以它的发展作为基础。
当年韩国就是借由芯片存储材料的突破,一举实现了对日本半导体产业龙头地位的超越,韩国的半导体产业由此成为产业升级成功的典型代表之一。三星、LG等韩国电子企业崛起,而松下、索尼等日本企业则相对衰落。
在我国产业由做大向做强转变、频频被帝国主义国家卡脖子的情况下,材料等基础学科的意义骤然提升。但有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我国一些关键材料长期被国外垄断。
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调研结果显示,有32%的关键材料尚属空白,52%依赖进口,主要依赖进口的材料除了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还有显示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纤维、高性能膜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等。
所以说,大国重器要握在自己手里,国产替代势在必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强调“关键材料不突破,先进制造就是空中楼阁。”没有质量过硬、性能高超的材料,再先进的设计和构想都难以实现。
借着国产替代的东风,我国的新材料产业也比其他国家跑得更快,2011年我们的产值才0.8万亿,2019年已经激增到4.5万亿,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1.2%。根据工信部的预测,202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0万亿元,这也就意味未来五年仍然是两位数以上的年化增速。
来源:投资家
金融小镇网(www.financetown.com.cn)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金融小镇网|创投小镇网是中企报集团旗下金融园区综合资讯平台,汇聚各省市金融小镇/创投小镇发展动态,聚焦金融、创投、私募等热点资讯,服务金融类投资类企业,免费提供入驻咨询、优惠政策申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