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季报:2023年第一季度中企IPO平稳开局,境内外资本市场同迎重大变革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3-04-07 09:41:2301
整体回顾
2023年,中企IPO市场平稳开局,根据清科创业(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3年第一季度共有97家中企上市【1】,数量与2022年第一季度(98家)基本持平;首发融资额约合人民币723.49亿元【2】,同比下降61.0%,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大型交易,IPO企业的募集金额均未超过50亿,而2022年同期有中国移动(486.95亿)、晶科能源(100.00亿)等大额案例发生。分市场来看,A股发行节奏有所放缓,境外市场则低调回暖,中概股在美上市活动逐步修复。地域方面,江、浙、沪三地新增上市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均分列前三,安徽与湖北增长势能充足。行业方面,机械制造行业的上市热度与其他领域拉开较大差距。此外,资本市场政策端迎来重大变革,A股全面注册制于2月17日正式实施,港交所自3月31日起推出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进一步扩大香港的上市框架。
02
市场概况
境内市场新股发行节奏进入调整期,
北交所活跃度领先各板块
上市数量方面,2023第一季度A股IPO企业共68家,同环比分别下降20.0%和45.2%。分板块来看,北交所活跃度最高,共有22家企业上市,同比上升214.3%,环比下降54.2%;创业板和科创板新股发行节奏有所放缓,第一季度分别有15家、9家中企上市,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沪深主板合计22家,高于2022年同期的15家。
融资额方面,由于缺乏百亿级融资案例,2023年第一季度境内市场的总融资规模为648.61亿元,同环比分别下降63.2%、35.8%,其中募资规模最大的IPO项目是湖南裕能(45.00亿元)。分板块来看,科创板和创业板总融资额分别为116.94亿元、258.0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80.0%、54.1%;北交所总融资额合计34.19亿元,是2022年同期的3.1倍。
境外市场以中小规模融资为主,
中企赴美上市活动逐步修复
2023年第一季度共有29家中企赴境外上市,数量同比上升123.1%、环比下降9.4%;总融资规模约合人民币74.88亿元,同环比分别下降19.6%、71.6%。整体来看,境外IPO活跃度相比2022年同期有所提升,但受环球市场流动性限制,企业募资难度较大。
港股方面,第一季度共17家中企上市,同比增长41.7%;总融资金额约合人民币50.12亿元,同比下降44.8%。其中,氢能企业亿华通登陆港交所主板实现“A+H”布局,募集资金约合人民币9.16亿元,是港股第一季度融资规模最大的案例。
美股方面,经历了2022年的低潮后,中企IPO活动逐步修复,第一季度共有12家中企登陆纳斯达克交易所,总融资额约合人民币24.76亿元,上市数量和募集金额均已超越2022年全年。其中,量子之歌、小i机器人和中进医疗等多家VIE架构中企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扭转了2021年7月以来无VIE架构中企在美上市的情况。
03
地域分布
江、浙、沪上市总量分列前三,
安徽、湖北保持高增长势头
上市数量方面,江苏第一季度新增上市企业17家,其中工业X射线智能检测装备企业无锡日联科技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发行价152.38元/股,发行市盈率267.32倍,是第一季度发行市盈率最高的企业。浙江和上海新增上市企业分别为14家、12家,与2022年第一季度相比均有所提升。此外,安徽、福建和湖北三地的上市活跃度同比也有明显上升。
融资额方面,江苏以181.00亿人民币的总规模居于首位,与其他地区拉开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大额案例相对高发,其中苏能股份、格力博和日联科技三家企业的募资额合计110.32亿元,占全省融资规模的61.0%。整体来看,大多数省份的融资规模同比均有收窄,仅安徽和湖北两省实现增长。
上海、北京积极布局境外上市,
苏州、杭州IPO活跃度持续高企
从城市分布来看,上海共有12家中企IPO,其中境外上市中企有7家;北京新增8家上市中企,其中5家在境外上市。苏州和杭州各收获5家IPO中企,数量较2022年第一季度分别增加1家、2家,但融资规模均有收缩。
04
行业分布
机械制造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
市场资源主要分布在实体制造业
2023年第一季度,机械制造行业共有17家企业IPO,融资金额合计188.47亿元,数量和规模占比全行业分别为17.5%、26.0%,与2022年全年相比分别提升2.1和16.4个百分点,集中度有所提升。同时,半导体及电子设备行业IPO数量和融资金额均位列第二。此外,上市活跃度相对较高的还有生物医疗和化工两大领域。
05
典型融资案例
06
IPO审核情况
07
政策动态
A股全面实行注册制,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迎来全新格局
2023年2月17日,证监会发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中国结算、中证金融、证券业协会配套制度规则同步发布实施,标志着全面注册制正式实施。自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全面注册制的落地实施成为我国资本市场改革中又一里程碑事件。
此次发布的制度规则共165部,其中证监会发布的制度规则57部,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中国结算等发布的配套制度规则108部。总体来看,注册制改革主要包含五方面内容:一是精简优化发行上市条件。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将核准制下的发行条件尽可能转化为信息披露要求。各市场板块设置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二是完善审核注册程序。进一步明晰证券交易所和证监会的职责分工,提高审核注册效率和可预期性。三是优化发行承销制度。对新股发行价格、规模等不设限,完善以机构投资者为参与主体的询价、定价、配售等机制。四是完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等制度。各市场板块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统一实行注册制,完善重组认定标准和定价机制,强化对重组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五是强化监管执法和投资者保护。另外,全国股转公司注册制有关安排与证券交易所总体一致,并基于中小企业特点作出差异化安排。
境外上市备案管理新规正式生效,
更好地支持中企依法合规赴境外上市
2023年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发布境外上市备案管理相关制度规则,自2023年3月31日起实施。此次发布的制度规则共6项,包括《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管理试行办法》)和5项配套指引。
《管理试行办法》共六章三十五条,主要内容:一是完善监管制度。对境内企业直接和间接境外上市活动统一实施备案管理,明确境内企业直接和间接境外发行上市证券的适用情形。二是明确备案要求。明确备案主体、备案时点、备案程序等要求。三是加强监管协同。建立境内企业境外发行上市监管协调机制,完善跨境证券监管合作安排,建立备案信息通报等机制。四是明确法律责任。明确未履行备案程序、备案材料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提高违法违规成本。五是增强制度包容性。结合资本市场扩大对外开放实际和市场需要,放宽直接境外发行上市在特定情形下的发行对象限制;进一步便利“全流通”;放宽境外募集资金、派发股利币种的限制,满足企业在境外募集人民币的需求。配套指引内容涵盖监管规则适用、备案材料内容和格式、报告内容、备案沟通、境外证券公司备案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备案要求。
对于VIE架构企业境外上市,中国证监会将征求有关主管部门意见,对满足合规要求的VIE架构企业境外上市予以备案,支持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壮大。同时,备案新规实施后,港股上市取消了小路条,改为提交A1后3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备案;红筹上市则新增了提交A1后向中国证监会备案这一要求。
香港正式推出“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
接纳“未盈利、无收入”科技公司上市
2023年3月24日,香港联交所就“特专科技”公司来港上市要求发表了一份咨询总结,对原咨询建议进行了若干修订,新增的《上市规则》18C章已于2023年3月31日生效。
根据咨询总结中的《附录五:有关特专科及公司的指引信》,特专科技公司可接纳的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先进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以及新食品及农业技术五大类,下设若干个细分领域,且行业名单可能会不时更新。同时,对于不在现有特专科及行业及可接纳领域名单内的企业,若能展现以下特质,仍可能被视为“属于特专科及行业可接纳领域”:(a)具高增长潜力;(b) 能证明其成功营运是靠在核心业务中采用新科技及/或应用业内相关科学及/或技术于新业务模式,亦以此令其有别于服务类似消费者或终端用户的传统市场参与者;(c) 研发为其贡献一大部分的预期价值,亦是其主要活动及占去大部分开支。
此次新增“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发布,是联交所在2018上市制度大改革之后的又一重大变化。对于企业而言,主板规则放宽条件为非盈利先进技术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进而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从而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对于交易所而言,对行业优质型标杆企业更具吸引力,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从而打造优势板块。
来源:清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