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名唤“通货紧缩”的幽灵正蹒跚而来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3-04-07 16:11:34相信比起通货膨胀而言,“通货紧缩”这个词在大众心里的认知和知名度都相差甚远,不知道其为何物更不明白它因何出现、会带来什么后果。
当然也不怪现在的老百姓对通缩没有什么概念,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消费与投资均非常旺盛,根本没有通缩发生的基本条件。
那么何为“通货紧缩”?简单来说就是物价与成本都在快速下跌的经济情况,产生的原因一般是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结果就是市场萧条、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持续衰退。目前市场需求的严重不足是我们的燃眉之急,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2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指数仅上涨了1%,涨幅较上月回落1.1%;PPI(生产价格指数)指数同比下降1.4%,降幅比上月扩大0.6%。这两项数据非常直观地体现出物价下降的趋势,尤其是PPI指数,现根据3月份的市场表现预估国内PPI指数将遭遇“六连降”,意味着经济增长动能减弱让制造业持续萎靡,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财政补贴去稳住行业。
需求不足来源于消费者对于市场的预期下滑,消费者手中捏着钱不敢消费,而对于市场预期持保守态度的情况下手中的钱都拿去储蓄了,市场没有流动性支持就会产生通货紧缩。下面几个指标非常能够说明问题:
1.全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2023年1、2月份的指数分别为91.2、94.7,均低于中值100,处于“悲观预期”范围,远低于疫情前均值在120左右的水平。说明消费者对于市场信心仍然不足,虽然疫情的枷锁已经褪去,但是对于经济预期的信心修复还是任重道远。
2.M2广义货币发行量。根据央行披露,我国2月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2.9%高达275.52万亿元,创七年新高,自2022年4月以来M2增速持续在10%以上的高位,但是M1狭义货币发行量在2月却只增长了5.8%,远低于M2的水平。说明社会上的资金量在变多,但商业银行的信贷活跃度很低,并且“放水”给企业的流动性进入了定期账户证明其经营活动低迷。货币政策的调整并未让市场得到流动性,反而流入金融系统让资金空转,通缩也没有得到抑制。
3.居民储蓄率。根据央行的数据,2022年末居民储蓄存款增量17.84万亿元,为史上最高;并且前11个月居民储蓄净存款余额增速高达35%,这也是史上最快的居民储蓄率增速。结合上一段的货币发行情况不难看出,流动性目前已经是超额储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信贷又不活跃,对于盈利主要来自利差的银行而言无疑是如芒在背,导致整个银行业承压运行,暗藏了较高的金融风险。
总结一下,目前消费者对于市场缺乏信心,央行为刺激消费而超发货币没有起效,拿到流动性的企业和群众把钱又存入银行,导致市场活跃度不足,需求端持续下滑,而在生产端大多企业“被迫”不减产(因为减产后失去了规模效益,成本反而上升;即使亏损,还能依靠折旧带来的现金流维持着),因此在内外叠加之下,通货紧缩的风险不断走高。另外,经济繁荣时期的过度负债会驱使企业在经济萧条时期倾销商品,让物价水平下跌而出现通货紧缩,近几年“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也为这种情况埋下了风险的种子。
那该如何才能将通货紧缩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从国民经济的头顶上摘去呢?
很难且需要时间。上文也提到,依靠一般的货币政策无法有效调节通缩情况,只能慢慢修复市场信心,拉动内需、拉动消费。现下各地出台的房地产惠购新政策以及取消各种限购就是一种方法,一来地产经济拉动产业面较广,二来房贷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属于优质贷款,风险小且贷期长。另外在“放水”见效甚微的情况下,广发消费券也是一种方法,以此拉动消费者参与市场。还有针对企业的各种降税减费的政策,帮助中小微企业减轻经营压力。这些措施都是长线条的,并非立竿见影的,而且效果也难说稳定,不过现在也很难说还有更好的方法了。
通货紧缩对于经济发展而言通常弊大于利,好处是能够挤出经济中的“泡沫”,能够加剧市场竞争,但可能让经济进入“消费萎缩-价格下降-投资减少”这种螺旋性的恶性循环并很难挣脱。隔壁经历了通货紧缩的日本已经禀行了40年的“超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无法拯救低迷的国民消费,这就是前车之鉴,因此我们必须避免让经济掉入通缩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