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融小镇网!
186 1691 6099

2023投资人空前难熬,活着就是胜利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3-07-07 17:36:35

9c8ab8af8a432be76375cd76d4717f13.jpeg

对于还“活着的”VC/PE机构,难言“有质量的活着”。大家都在游走于各地政府之间,看看是否有余粮,如果有余粮就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破解VC/PE行业困境,拓展长期资本亟需顶层设计和创新。我们在文中提了几点建议,供业界参考。大家共同努力!

新冠疫情结束,并没有带来人们想象中的复苏。2022年下半年已经比较糟糕,而2023年更为严峻。投资人出手更加谨慎了,不是手中没粮了,就是有粮不敢投,或者找不到好的投资标的。整个行业的投资节奏就像宏观经济一样,前所未有之冰封。预期好像都没有了。

经济下行周期,其严峻程度可能超过我们的想象,将影响我们每一个人,影响每一家企业,每一个家庭,影响每一笔投资。更会影响到VC/PE行业,影响到GP和LP。

1

“活下去”对于VC/PE竟是一种奢望

就LP智库对中国VC/PE行业的观察和研究来看,“活下去”对于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来说竟是一种奢望。

从中基协公布的VC/PE机构登记数据来看,截至2023年4月底,登记的VC/PE机构管理人数量由2022年12月底的14303家下降到13310家,减少了近1000家。趋势很明显,曾经的15000家管理人大概率是中国VC/PE行业管理人的峰值。而这还只是表象,其实很多在中基协登记存续的基金管理人已经募不到新的基金,有大量的基金管理人上半年没有投出一个项目。今年以来越来越多大量募不到资的机构已经躺平。

当然,中国的VC/PE行业其实也容纳不了这么多的基金管理人,优胜劣汰,存量出清也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的结局。而现在这个过程无疑在加快。这对行业长远的的高质量发展也未必是坏事。

2

“僵尸机构”越来越多,不死不活

因为手中已经没有弹药(dry powder),越来越多VC/PE基金管理人从而沦为“僵尸机构”,不死不活,或者已经徘徊在其边缘地带;或者转型成为FA。

毕竟一级市场投资不像二级市场表现得那么及时,有很大的滞后性。在不声不响之间,这些“僵尸机构”慢慢就从市场上消失了。很多从业者转行了。

3



活着的,难言“有质量的活着”

而对于还“活着的”VC/PE机构,难言“有质量的活着”。大家都在游走于各地政府,看看地主家是否有余粮,如果有余粮就毫不犹豫地冲上去。

而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真正能够出钱的地主家的余粮也不多了,VC/PE机构只能去各地政府去化缘,盲目答应各种反投的条件。其结果很可能是双输,既害了自己有害了政府。但为了能够活下去,很多机构已经顾及不了那么多了。

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是活着,就是僵尸或者死亡,to be or not to be,本能还是会选择好死不如赖活着。

4



以资产配置为理念的长期资本极度匮乏

自资管新规落地以来,募资难成为VC/PE行业的常态。中国的主流LP都是特殊目的LP,具有除了收益以外的各种诉求。

以资产配置为理念的LP很是稀缺,以单纯只为赚钱目的,以资产配置为理念的长期资本更是凤毛麟角。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VC/PE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瓶颈。

5



退出端和募资端两端受压

募资难和退出难是VC/PE行业的老大难问题。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优化和完善,科创板、北交所给了VC/PE更多的退出机会和通道。科创板已经成为人民币基金A股退出最主要的板块。但是对于14万亿的VC/PE行业规模来说,通过IPO退出只能是杯水车薪。而并购市场还无法发挥退出的主力军作用。S基金更是雷声大雨点小。

2022年在中基协新备案的基金规模仅为4500亿,从2018年以来呈现呈现下滑态势。而这其中,占全部登记管理人数量20%的国资管理人新备案基金规模占到40%,其余80%(1万家管理人)只能争夺剩余60%(不到3000亿)的资金。僧多米少,大家募资的难度可想而知。

6



政府由引导角色成为主导角色

相反,VC/PE的募资难进一步加剧。更为可怕的是,政府及国资在LP出资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升,市场化的社会化资本严重不足,或者缺乏投资意愿。政府由引导的角色成为主导的角色,这样的创投生态不可持续。

这种失衡的LP结构,将会给中国VC/PE行业带来巨大深远的负面影响。而VC/PE机构的市场化属性进一步降低,普遍沦为政府招商引资的工具。

7



社会化资本动力不足

国有LP与市场化LP之间的利益不一致性加剧。社会化资本和政府、国资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和显现,大家的利益不一致,也将会进一步抑制社会化资本参与VC/PE的热情和动力。

二级市场持续低迷,大部分的企业和企业家都是灰头土脸,大家手中的钱都在缩水,就是心有余也力不足。

8



与美元基金和美元LP对比,人民币基金和LP缺乏竞争力

美元基金背后的基石LP是各类养老金,占到30%的出资额,其次是FOF。两者加起来就占到美元基金LP的半壁江山。可以说,硅谷的连续的科技创新背后最大的支持是美国的养老金。

养老金的长期、相对稳定的出资,为美国VC/PE行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而这些养老金本质上也是个人的钱,只是通过养老金管理机构将这些钱组织起来,成为长期资本,既能支持科技创新及企业并购重组,又能获得一定收益补充养老金,形成双赢的良性循环。

目前美国虽然进入加息通道,但美国VC/PE可谓兵强马壮,VC可投资金在3000亿美元,PE可投资金在1万亿美元。

美元基金一般10+2,可以投早投小,而人民币基金普遍5+2,投早投小其实是勉为其难,退都退不出去。这样的VC/PE行业生态其实是不利于创新驱动发展。因而在国内外的科技竞争中,我们始终处于被动和劣势。

LP连起码的耐心都没有,如何能够撑起原始创新的大旗。大家只能热衷于后端抢项目游戏,最终LP既没有获得理想的回报,也没有发挥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最终浪费了大量资金搞零和游戏,形成多输的恶性循环,其结果造成一地鸡毛。

9



破解长期资本亟需顶层设计和创新

现在政策上的修修补补,小打小闹已经不太起到作用了。VC/PE行业的红利期已经过去或者殆尽,现在亟待需要顶层制度的设计和创新,对VC/PE行业进行再造。

  1. 继续优化退出环境,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减少退出的限制还有政策上优化的空间,证监会给LP分配股票试点是个好的尝试。

  2. 税收上更是老生常谈,更需要顶层设计,需要切实有效减低创投的税负。同时形成鼓励LP的税收机制,形成投资越长,税收越少的机制。鼓励LP长期投资。

  3. 但更急迫的是建立扩大长期资本来源的机制和体系。

  • 中国显然仍然就是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十四五期间,中国已经提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改变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体系,那么银行的钱如果不通过有效途径参与直接融资,那么能够社会上能够参与长期投资、直接融资的资金总量就十分有限。

  • 探索如何在风险可控情况下,将银行的一小部分资金能够进入创投行业,银行几百万亿资产,拿出1%对于创投行业就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通过创投债、债转股、或者直投、母基金、投贷联动或我们现在没有想到的更好的方式,进入实体经济和促进科技创新。而不能资管新规一刀切,客观造成科技创新资金匮乏的现状。解决长期资本问题,银行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关键作用。

  • 政府引导基金要在市场失灵地方和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多设立一些国家级的创投引导基金,鼓励银行资金参与,没有地域限制,鼓励投早投小,通过让利返利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就像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不允许地方财政资金有反投的要求,为社会化资本参与此类VC/PE基金提供了动力支持。

  • 鼓励养老金、企业年金等,通过配置一定比例VC/PE资产,以资产配置的理念来看待VC/PE风险,而不是因为有了风险,就对VC/PE产生排斥。当然,这背后还要建立相应的容错机制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否则的话要求这些机构投早投小或者当期考核收益,就与VC/PE基金自身的规律不相匹配。

  • 当然,除了全国社保基金,其他养老金现阶段配置VC/PE的难度很大。所以,中国的养老金不能解决创投行业的燃眉之急,可以着眼于长远设计。

  • 还是要大力发展代表LP利益的投资顾问机构。用专业的手段、经验和数据去筛选优秀的GP, 选择和支持真正能够LP带来理想回报的GP,帮助LP真正能够赚到钱,这样才能形成行业闭环和良性循环。

  • 国有投资机构的激励与容错机制虽然老生常谈,但是国有投资机构留住人才和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两年,根据LP智库调研,虽然国有投资机构激励与容错机制有所进步,但还存在硬伤,不足以支撑国有投资机构投早投小。

10



如何穿越周期,活下去?

虽然,活下去,对于越来越多的VC/PE是一种奢望。活下去不易,但剩下的,绝对会成为中国VC/PE行业的中流砥柱。

GP应该如何穿越周期,活下去?LP智库有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 目前预期不明朗,行业普遍没有信心。穿越周期首先要有信心,信心最重要。

  • 创投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反周期、反共识的行业,往往在市场动荡或者不确定性更强的情况下,优秀的GP反而能获得更优秀的投资业绩。

  • GP要珍惜手中的余粮。在关键时刻敢于出手,以更高的标准获得好的项目机会。

  • GP要有稳定的节奏、稳定的标准和稳定的心态。投资一定要有一个连续的标准,不能市场热的时候跟风,市场冷的时候不敢投资。

  • GP要有自律,控制好自己的在管规模。管理规模业团队能力和市场阶段不相匹配,就是负担和累赘。

  • 投资只是一个开始,真正要看GP能给企业提供什么样的价值,这也能够体现出GP的功力,是GP穿越周期必不可少的实力。

  • GP要做好主动性退出管理,提升退出能力,做好一把手工程,应退尽退,轻装上阵。

  • GP要有差异化,有自己的特色,这是GP能够生存下来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