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VC的3.0时代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3-09-21 17:12:45在时代变革的滔天巨浪中,中国PE/VC行业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如今正式进入3.0时代,垂直深耕正在成为当下VC行业新的航标,产业背景VC优势尽显,传统VC将路向何方?
裁员年年有,今年尤其多。
投不进硬科技,募不了人民币,在困境中越陷越深的美元基金裁员、降薪风波不断。自2019年开始,有关美元基金裁员、降薪的消息便在朋友圈里流传,但今年的裁员潮,却比以往来得更加猛烈。
据圈内人士透露,进入2023年,一些头部美元基金的MD也难逃被优化的命运。而有幸留下的人,日子也没好到哪里去,等待他们的是大幅降薪,甚至出差经费也被大幅削减。美元基金动辄百万年薪已成昨日黄花。
曾在国内一级市场叱咤风云的美元基金,如今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不是忙着转型做双币种,就是忙着退出投后项目撤出中国市场。那个由美元基金主导,人民币基金跟投的投资时代,一去不复返。
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在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整体延续下滑趋势下,人民币基金的“超九成”和外币基金“不足一成”形成鲜明对比。2023年上半年人民币基金数量同比逆势上升,且人民币投资案例数占比超九成,投资超2300亿,3320起;外币投资降幅较大,投资案例数占比不足一成,投资超580亿,155起。此外,上述数据还显示,在早期投资市场与VC市场,外币募资下滑更为显著。
人民币基金再次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逻辑重塑:中国VC 进入3.0时代
在时代变革的滔天巨浪中,中国PE/VC行业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从迅速起步到井喷发展,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中国VC从1.0时代进阶到3.0时代。
何为中国VC的1.0、2.0、3.0?关于中国VC的分期,业界说法不尽相同,其中元禾辰坤主管合伙人徐清在最新公开演讲中表示:市场环境、策略特征、团队特征的不同,是判断中国VC分期的重要依据。
VC 1.0:“资本”“迅速起步”
在市场环境方面,随着2009年创业板的推出,本土机构迅速崛起,大量民间资本进入一级市场。数据显示,2009年,A股市场首发上市公司数量和募资金额分别为99家和1878.98亿元,较2008年分别增长约3成和约8成。
步入 2011年,“十二五”规划出台,政府经济工作重点及货币政策走向进一步明确。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在2011年完成募集的基金中共有人民币基金209支,同比增长194.4%,其中披露金额的195支基金共计募集234.08亿美元,同比增长119.2%,占比为年度总额的60.2%,较上年的38.7%涨幅显著,人民币基金发展迎来第一波高点,2011年,中国VC 1.0时代正式开启。
VC 1.0时代的策略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基金策略多以Pre-IPO为主(典型的机会性投资打法);
投资和退出都以IPO为核心目标,追求一二级市场价差带来的资本利得;
投资后管理主要是帮助企业进行规范,完成上市准备。
在团队特征方面,VC 1.0时代的团队背景以投行、券商、FA、会计师等金融相关产业为主,美元基金管理团队纷纷开始募集人民币,但运作时和人民币基金风格差异明显,逐步显现出“水土不服”症状。
VC 2.0:“项目”“井喷式发展”
在市场环境方面,经历了几年高速发展后,受A股IPO暂停、中概股信任危机、股权市场遭遇调整等因素影响,2012年,VC/PE行业进入了寒冬,3年后,春天再次到来。
2015年“双创”政策落地,人民币股权市场迎来第二波起势。2016年起银行资金进入市场,市场资金充裕。与此同时,以各级国资为代表的引导基金和民营母基金快速兴起,为股权投资市场注入活力,中国VC/PE市场募投退出数据屡创新高。2015—2017年,在“双创”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推动下,人民币基金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在募资与运作方面日趋成熟。
2017年,人民币基金依然是PE市场的主力,募集数量占比98.8%,募资总额占比95.3%,人民币基金发展迎来第二波高点。这一年,中国迎来VC 2.0时代。
VC 2.0时代的策略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人民币股权市场迅速发展,形成明确风口,在各管理团队的募集和投资中都成为核心重点;
TMT、医疗、企业服务、消费等投资热点全面开花;
团队形成自身明确的投资策略,专业化投资趋势清晰。
在团队特征方面,业绩优秀、发展稳健的管理团队形成头部品牌,VC/PE市场出现一批白马团队,在白马机构中,优秀成熟的投资人另立山头,spin-off(股权分拆)团队成为时代特征,而这些投资人也呈现出更专注擅长的大跑道,并对跑道内的项目极其敏感,也正因如此,VC 2.0时代的VC/PE行业呈现井喷式发展。
VC 3.0:“产业”“精耕细作”
在市场环境方面,2018年资管新规后,融资市场紧缩,团队开始洗牌。中国自身强劲的发展以及中美关系的变化,推动中国科技企业必须走上自主创新发展的道路,科技创新成为底层逻辑。2019年科创板推出,退出端的利好拉动整个人民币投资市场的火热,所有产业都蓬勃向上。
而科创板对硬科技的明确导向,也使投资人都开始布局硬科技和制造业。2020至2022年,经过疫情考验之后,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逐步形成。2020年以来,在国家“双碳”政策体系引导下,新能源产业赛道发展迅猛,“投科技”趋势显现。2021年,人民币基金发展迎来第三波高点,募集基金数量和总规模分别6787只、19019.36亿元。
VC 3.0时代的策略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团队关注和深耕擅长的产业细分领域,打造产业链布局,强调上下游的资源协同共享,形成自身的明确优势和标签;
半导体、高端装备、新能源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医疗在新一波高走后在2021年开始遇冷;消费触底,亟待反弹。
在这样的变化之下,团队更加聚焦“产业”和“精耕细作”,新的产业专注策略要求团队有深厚的产业公司从业经验,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自此,中国正式步入VC 3.0时代。
VC3.0时代:产业背景VC乘势崛起
在互联网、新消费逐渐冷却后,VC机构纷纷加码“硬科技”。
近几年,半导体、新能源和汽车等行业投资总量逆势上涨。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半导体及电子设备行业总投资金额2,232亿元,占比24.6%;IT、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累计投资额占比超50%。
随着盲目追高投资时代的落幕,投资人越来越理性,“投硬”“投早”成为目前投资圈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后期PE纷纷下场做早期投资。在投早、投硬趋势下,VC之间的竞争主要来自对水下优质项目的争夺,而争夺结果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VC对产业的了解,以及对产业发展趋势的预判。
在VC 3.0时代,从产业集团走出来一批产业背景VC。包括从华为走出来的方广资本、华业天成、聚合资本,从比亚迪走出来的正轩资本,以及从中兴团队走出来的俱成资本。
硅谷VC模式正在深圳VC圈重演
硅谷被称为全球创造力最旺盛的热土,一家家科技企业在这里扬帆逐梦,一个个风投故事在这里书写传奇。在美国信息技术革命进程中,硅谷以发达的风投中心,推动了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
其实,硅谷的成功离不开其先进成熟的创投生态系统逻辑。
纵观商业史,初创公司往往更适合将实验室的新技术进行商业化,也更有机会创造出新产品甚至新行业。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通过丰富、优质的产学研合作,为硅谷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供了强大内生动力。
VC与产业龙头形成伴生关系,是硅谷模式的一大特色。顶尖大学、创业、风投几个圈子盘根错节,形成了一个技术、人脉、资本良性流动的生态圈。硅谷的许多VC大佬本身就是创业者,比如Facebook的早期投资人之一彼得·蒂尔是PayPal的创始人;硅谷著名天使投资人雷德·霍夫曼是顶尖风投GreylockPartners的合伙人,曾任PayPal高级副总裁,也是LinkedIn的联合创始人。
硅谷VC与创新创业共促互哺。VC是人才链、创新链、价值链的助推器,反过来,人才创新创业也为VC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投资契机。正是这样的创投生态系统逻辑造就了硅谷的腾飞。
而今天的深圳,也正走在这条路上。
硅谷VC与产业龙头的伴生关系,在深圳VC身上同样明显。方广资本的洪天峰,是前华为高级副总裁;华业天成的孙业林,曾担任华为光网络产品线总裁;正轩资本的夏佐全曾任比亚迪高级副总裁,同时也是比亚迪的天使投资人;俱成资本的殷一民是中兴通信前总裁;聚合资本的李旺是前华为无线创业团队骨干成员,酷派集团联合创始人。这些有着企业高管背景的投资人,经历了深圳核心龙头企业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他们以自己的专业、经验与财富参与着VC 3.0时代的构建,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资本弄潮儿。
潮头勇立,东风正劲。2023年9月7日发布的《深圳市关于进一步推动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到,推进国际风投创投中心建设,对符合条件的各类风投创投机构给予资助。
中国“硅谷”呼之欲出。
破局:产业VC与金融VC共融共生
如果说过去的十年是互联网的十年,那未来的十年则是科技创新的十年。
眼下,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过去长期在互联网领域投资较多的PE/VC机构,也在谋求升级,向硬科技赛道转换。
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3年上半年,投资规模在10亿元人民币及以上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半导体及电子设备、汽车、清洁技术领域,投资案例数占比由2022年上半年的1.0%上升至1.3%,投资金额占比由32.4%上升至41.1%。
怎样才能投得硬?
要想投得硬,还得看得准。在投早投小投细分的趋势下,怎样才能发现优质的水下项目?自己人懂才是硬道理。由于VC和产业的伴生关系,产业背景的投资人有着丰富的创业经历和产业洞察力,在判断项目质量,筛选产业链上下游相关的优质项目,在投后阶段帮助企业成长等环节中,有产业背景、深耕产业链的管理人都具有天然优势。
产业背景 more than 金融背景,正在成为VC行业信奉的铁律。很多GP在寻找创业者和建立投资团队的过程中,也都把目光放到有产业背景的人才身上,一些VC机构的投资职位需求中,“技术背景”“研发人员”成为硬性要求,而财务专业和金融专业人才却无人问津。
金融背景的投资人真无用武之地了吗?
与其说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如说大家共歌一曲更为准确。产业背景投资人对产业判断更精准,而金融背景的投资人则商业敏感性会更强一些,大家各有千秋。投资是一项长期事业,做到最后,无论投资人是何种背景,都有很多需要弥补的东西。而产业背景与金融背景的优势互补、共融共生的关系,正是VC 3.0时代新的产业特征,也是VC行业向纵深发展,走向成熟的表现之一。
时代奔涌万象新。中国VC/PE发展趋势如何?
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健钧在《金融四十人论坛》上给出了他的答案。
在他看来,中国VC/PE的发展未来有十大趋势:
创业投资仍会一定比例投资模式创新,但投资科技创新将成为主流;
天使投资借助服务平台运作将成为趋势,但仍宜保持“个人自主决策、体验天使情怀”本色;
并购基金起步艰难,但终将发展成股权基金主流;
单只基金运作专业化,所管理基金种类多元化;
管理架构集团化,支撑行业发展规模化、品牌化、规范化;
长期资金来源渠道将逐步打通,政策性和商业性母基金各归其位;
IPO红利逐渐消失,主动退出战略日显重要;
逆周期投资更显本色,强化投后赋能成为核心竞争力;
公司附属创投异军突起,独立管理机构优势不可菲薄;
外资仍会保持一定份额,但中资基金将日益成为主力。
可见,3.0时代下的VC,一定是垂直专注某个赛道,而不是综合性基金,这就要求基金管理人,能够在细分行业里挖掘项目里面挖得更早、更深,既能投得进好项目,也能够退得出。
“向硬科技去、向政策支持的产业去、向产业升级的需求去”,正在成为当下VC行业新的航标,而在创投重镇深圳,这种指向尤为突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