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科学家一起“创业”,VC机构们打着怎样的算盘?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2-11-28 16:56:23金融小镇网11月28日讯:“创意还在大脑中,投资人就找上门来。”这样形容当下国内VC/PE对科学家和技术大拿们的追捧一点都不为过。或许连科学家们自己也不曾想到,过去坐在实验室的“冷板凳”上,十年磨一剑“锤炼”着原创核心技术的自己,如今竟然被聚焦在“镁光灯”下,成为各路资本争相追逐的对象。
资本对科学家项目的介入只有更早,没有最早,不少VC机构已经走进实验室,挖掘硬科技人才和种子项目了。近期,深创投就向外界分享了其与教授共同创立公司的经验和心得。据悉,深创投在2022年与中科院两位教授成为联合创始人,共同创立了一家激光芯片公司——芯辰半导体,开启了科技赛道投资的新模式。
先说说这种模式,近两年国内资本对半导体等领域的追逐热度肉眼可见,多数资金参与的是企业中后期的融资,因为技术相对成熟、风险较低。实际上,早期阶段的技术雏形更需要资金的关注,这关乎到我国卡脖子领域的自主研发和创新。与科技创业者成为联合创始人,正是创新资本回应了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步入深水区的强烈诉求。
事实上,与科学家或者技术大拿共同设立公司的现象早已有之。据记者观察,最早试水的一批是脱胎于科研所的投资机构,这类机构的核心团队基本来自于科研院所,由于科研院所要做科技成果转化,于是在研究院的支持下,内部员工牵头联合其他社会资金一起设立基金,专门投向研究院里的优秀科技项目和技术人才,因为基金在项目孵化阶段就投进去,也就变相成了项目的联合创始人。
随着这条路径逐渐走通,国家大力发展科技创新,越来越多社会资本也陆续尝试这个模式。除了深创投以外,不少头部创投机构也积极接触和挖掘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项目,甚至与高校合作共同设立孵化中心等,以此还获得更多有潜力的科技项目。还有机构瞄准海外回国的科学家,与其一起成立公司成为创始股东,甚至帮助他们设计股权架构、搭建团队等。
据说,如今在创投圈已经形成了一套新的方法论,即从PI到IP再到IPO,意为先找到一个学术带头人(PI),在其科研成果中选择一个开发成创业项目(IP),然后带着这个项目去上市(IPO)。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约170家上市企业中,40%以上的创始人都有科学家背景。
谁能真正把科技成果带出实验室,并且成功走向市场?投资机构在背后功不可没,但也并非所有机构都能做到。从研究院出来的科技项目,几乎都是发展周期较长的,极其考验投资人的耐心,倘若用过去互联网一年增长50%的思维去要求企业,则非但无法助力企业发展,还会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与科技创业者共成长,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懂得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律,并且耐心陪跑。此外,相比于手握大量科研院所资源的投资机构而言,普通的财务VC的资源调动能力和对整个产业链的把握能力相对较弱,而这些都将大大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抛开当下举全国之力发展科技创新这个大背景不说,这些种子期的科技项目相对于那些在市场上被抢破头的明星项目、独角兽项目而言,虽然看起来默默无闻,但好在项目小、成本低,机构成为创始股东还能从源头上助其把握市场这一关,正好迎合了当前国家鼓励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新趋势。更何况,在投资机构普遍面临募资难的困境之下,以有限的“子弹”分散性地投向估值合理、发展空间较大的领域和项目中,也是资本逐渐走向理性的表现。
此外,与科技创业者一起“创业”,意味着投资人要深度参与、全程陪伴,并不是简单地出资。这也体现了投资机构越发注重投后管理和赋能,越发认识到赋能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央到地方相继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各类孵化器、投资机构等纷纷将资本投向一个个科技成果,帮助科技创业者走过创业的“死亡谷”,在政策、资本、人才等合力之下,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科研成果走向市场,摆上货架,让普通民众也能科技创新结出的硕果。
来源:创业资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