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券发放潮再起,这次能冲破疫情阴霾吗?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3-01-03 14:24:56疫情管控全面放开之后,各地政府纷纷发放消费券,以期在需求端刺激消费。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12月份,全国有超过40地宣布发放消费券以及举办相关活动。
然而,对于消费券的发放,一直存在争议。
当前,我国常用以工代赈的形式来刺激经济、拉动增长,欧美国家更是简单粗暴地直接发钱给老百姓,而消费券这种间接“发钱(补助金、救济金)”的形式,能否真正起到刺激消费的效果?力度是否足够呢?
1
先来聊聊“以工代赈”和“消费券”孰优孰劣。
就业问题,是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重大社会问题。在这一点上,前者比后者更具优势。
“以工代赈”的本质是政府直接或者简介搞大基建工程,一方面提供就业岗位为国民收入开源,另一方面带动整体建筑行业及上下游产业的复苏,以点带面地推动经济反弹。在以往经济下行周期里,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来刺激经济绝对称得上是好举措。众所周知的罗斯福“新经济政策”,就是以工代赈的典型代表。
不过,在新冠疫情和全球滞涨双重压力下,“以工代赈”并不适宜。
首先,疫情管控全面放开后,无论是BF.5还是BF.7毒株,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就侵袭了大部分人。这无疑会使得劳动力缺口迅速增大,客观上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
其次,大范围的基建工程需要物流业的大力配合与支持,在全球供应链紧张以及国内运力不足的背景下,运输成本的激增势必会严重削减“以工代赈”的效果,落在劳动者口袋里的流动性将远不如预期
前后相加之下,“以工代赈”的形式并不适合当下的国情。
而发放消费券,则可以规避上述“以工代赈”的弊端,因为在供给侧发力不如着眼于需求侧。
通过发券刺激需求,促使消费者的消费场景从居家转向商场,减缓物流与外卖的用工压力,反而可以缓解在新冠疫情下的劳动力紧缺情况。
尤其是,恢复居民消费能力、提振消费信心对于我国扩大内需战略而言至关重要。因为在欧洲经济萎缩、美国金融风险高居不下的情况下,中国作为全球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挖掘内部消费能力是保障经济复苏的关键点。
将发放消费券让居民上街消费视为经济复苏的第一步,一点儿也不夸张。
2
说过第一个问题后,再来谈谈相比“发钱”,发放消费券对于经济的刺激作用是否明显。
第一眼看上去,直接发钱确实更受群众欢迎,天降真金白银进口袋,任谁都高兴。问题是,虽说我国有技术手段能将现金直接送入老百姓的账户内,但在支出端就无法控制了。因为在修复市场信心之前,以目前的经济形势,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购买避险资产或者持币观望,真正产生消费让流动性转起来的现金可能寥寥无几。除此之外,如果造成流动性回流到银行,超储率上升则债券市场会火热起来,最终传导的仍是企业和供给侧,对于市场消费拉动内需并没有太大帮助,甚至徒增金融风险。
消费券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使用场景只能是消费支付的瞬间,对于消费者而言能够实际获利,对于政府而言投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能够刺激消费,即使消费券最终没有使用也不会有其他风险隐患。
因此,消费券对于当下刺激消费、建立信心、促进经济复苏的需求来说是最合适的手段,而它的普惠性和公平性能够带动全民参与消费,甚至可以借此机会推动数字人民币的普及。线上发放消费券精准、快速、成本低,而且对消费券的使用情况可以追踪溯源,也有助于数字人民币在实际降税减费的帮扶中起到更深层次的作用。
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2万美元,消费市场十分庞大。以发放新一轮消费券为契机,稳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一定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一定能为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注入更加充足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