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热衷于传播PE/VC的负面消息?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3-09-18 17:05:15创投圈的“悲观”色彩不断被放大,迷茫、压抑是从业者的普遍状态。
当焦虑的情绪撞上市场上机构的负面新闻,新闻的扩散度被进一步激化。
这两天,关于“投资人涉嫌套取商业机密”的消息引发热议,扩散程度已经超出作者及当事人的预期。
有人表示:“事件背后牵扯出行业部分底线问题,事件是个例,但足够离谱。”
越是离谱的事儿,越容易被广为流传。
保住底线,挽回信任
事件回到两天前,网上一则《投资人套商业机密都这么明目张胆》的文章引发行业关注。昨天开始,媒体报道、朋友圈发声的消息进一步加大。
而今天原作者将文章撤回,并重新发布一篇撤文说明表示:作者本人及当事人原意是为了让机构、行业重视。但文章一出引起的关注度已经超出他们的预期,并且变得有些情绪化,这是作者不愿意看到的。
作者表示:事情的影响规模超出了我们的预计,在文章下面有很多有益的讨论。很多创业者义愤填膺,纷纷表示之前遭遇过类似事件,也有很多正直的投资人声援。
她还指出:此前就表示这大概率是个人行为,机构了解之后,有联系到创始人诚恳道歉。并且官方已经发布声明,对这类事件0容忍,后续对相关人员会有严肃处理。在作者看来,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有不少网友留言表示支持,也有人指出工作中泄密风险本身就存在,但更多的是站在行业角度给出建议。
事情的曝光,得到市场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为创业者主持了公道,同时也将行业的部分底线问题晾到了太阳光下,给从业者提醒,而涉事机构的处理方式,也给创业者一剂定心丸。
底线失守,信任崩塌。而底线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创业者与投资机构之间,在LP与GP之间也时有发生。
也有人反馈:“投资机构被项目放鸽子的事件也不胜枚举”。
过去商业竞争一直有,类似事件还有很多,但通过不正当手段并被爆出来的还是少数。
情绪化创投圈需要稳定剂
今天的一级市场,投资机构的地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市场泡沫的破裂,将合作双方的隐形矛盾激化。
虽然事件是个例,但被爆出来的事件自然也足够离谱。
越是离谱的事儿,越容易被广为流传。
太离谱
近期“尽调项目前缴纳1000万诚意金”事件、“某创始人指责某大佬抛售股票”事件、以及年初“投资机构痛斥罗永浩”事件……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自由社交时代,创投圈的负面事件令行业震惊之余,也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等快速扩散,创业者与投资人,GP与LP之间的部分矛盾被舆论的情绪进一步加深。
有为了流量蹭热度的媒体,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吃瓜群众,有站在利益一端说市场不可避免的,也有侥幸心理默默点赞的……
太普遍
实际上,创投圈中的负面消息并非是偶发事件,事件本身或许是个例,但爆出来的经历或多或少都听过或参与、经历过。普遍性的事件具备了共鸣作用,越普遍越能引起大众共鸣,而共鸣的事件传播度更高。
有人评论:这种窃取商业机密的行为创投圈一直都有,自己也曾经历过,只是在那个投资人掌握话语权的时代,没有勇气曝光。
而另一方面,人性的共性使然,面对负面消息,大众普遍心理会上前踩一脚。即便没有过多表达,至少点赞和顺手转发的动作也要跟上。
事件的扩散除了事件本身的性质特点外,还有情绪化的助推。
太压抑
今年的市场负面有点多,不仅仅是负面消息,还有负面情绪。
今年,市场经历了期待到观望再到迷茫和失望的过程。从年初的信心满满到处出差,到近期的裁员失业潮,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想要躺平,而不想躺平的投资人则充满了迷茫、焦虑的情绪。
市场低谷,投资人也信心不足,当压抑的情绪撞上迎面而来的机构负面消息,“负负”可能无法得正,但至少可以转移注意力,令压抑的情绪得到短暂缓解。
客观上来讲,负面事件的进一步发酵,也是市场寒冬下带来的结果。吃瓜群众年年有,今年吃瓜群众尤其多。
市场巅峰时期,无论是创始人、投资人都充满信心与期望,即使出现负面消息,繁忙的节奏也不容许有太多时间驻足停留。
而今天的一级市场难上加难。
有机构为了募资改了名字,有机构为了募资调整策略,有机构为了募资主动降管理费……
负面是暂时的
“找钱”这个话题, 变得愈发沉重,找项目的压力也不小,而面对退出和业绩的重压问题,使得投资人处在迷茫、焦虑下。
有人调侃:“市场太难了,不敢打开创投媒体的报道了,现在缓解焦虑情绪的方式来自于国货品牌。国货品牌的神奇联动、自我拯救方式不仅给自己带来无限欢乐,更带来了勇气”。
“大起大落”皆是人生,在时代宏观命题面前,要么被出清或躺平,要么主动寻求变局。
行业在洗牌,在新的市场环境中,GP要重新审视与LP以及被投项目之间的关系。
寒冬下的市场,人们对“信任”关系更加敏感,不论是募资还是投资,信任基础是触发两者之间合作关系的前提,保住底线需要各方共同坚守,保持信任方能长久。
负面终究是一时,与其焦虑,不如释放。
钓鱼、单反、掼蛋、打坐、卜卦……总能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乐观鸡汤。
守住底线,保持乐观、理性,等待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