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投的星链即将IPO,马斯克又赌对了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3-11-14 15:03:16马斯克近来很开心,因为旗下的火箭发射和“星链(Starlink)”项目不再亏损了,首度实现了现金流盈亏平衡。这意味着其造钱模式收获认可,后续会拿到更多资金用于生产卫星、发射卫星,甚至用卫星包围地球。
最新消息称,2023年SpaceX旗下的上述两项业务预计实现营收约90亿美元(约合655.13亿元人民币),到2024年销售额则有望进一步增加至150亿美元(约合1091.88亿元人民币)左右的规模。
随着星链业务逐渐向全球更多地区扩展,预计明年该业务的销售额将超过火箭发射业务,成为SpaceX的营收大头。不难想象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卫星互联网竞争将愈发激烈,新一轮的太空角逐已然开始。
01
星链,从亏损走向盈利
SpaceX是一家美国私人航天公司,由埃隆·马斯克于2002年创立。其主要业务包括了轨道火箭发射、载人航天、卫星互联网服务等,其中的卫星互联网服务实际上就是星链业务。另外,SpaceX还开展了如太阳能帆板项目,服务美国宇航局的宇航员运送和国际空间站补给等任务,以获得更多收入来源。
SpaceX的营收来源可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火箭发射服务:SpaceX提供将卫星送入太空的火箭发射服务。客户包括政府机构、商业航天公司和科研机构等。
太空旅游:SpaceX通过提供太空旅游服务,向个人客户收取费用。
货物运输:SpaceX为国际空间站和其他太空站提供货物运输服务,包括定期补给任务。
政府合作:SpaceX与美国宇航局(NASA)等政府机构合作,执行太空任务,包括将宇航员运送到国际空间站等。
其他业务:SpaceX还通过出售股权、获取政府资助等方式获得收入。
这些业务的展开均基于SpaceX强大的技术优势,如SpaceX猎鹰9号火箭的1箭60星记录,至今尚无人能破。SpaceX的火箭回收复用技术,也让发射成本大幅下降,从最初的6000多万美元降至目前的35万美元。更为关键的是,SpaceX可以自主实现从卫星制造到为低轨卫星提供电力,再到火箭生产与发射以及运营服务等环节,其闭环产业链与垂直整合商业模式优势明显,均能确保SpaceX的收入来源。而今,随着星链业务的走强,SpaceX首席执行官马斯克甚至期待星链能够为下一代飞船星舰(SpaceX另一个烧钱项目)提供经费。
星链,最早是由SpaceX公司提出的通信卫星计划的代号,旨在通过发射大量的卫星组成卫星通信网络,来建设一个全覆盖、速度高、容量大和时延低的全球通信系统,尤其可为偏远地区提供低成本的互联网覆盖。
星链计划的初衷是在2027年之前向近空总共发射4.2万颗卫星,分别布局在3层轨道上,三层网络中离地球最远的卫星只有1150公里,最近的仅为340公里。在网速方面,星链可提供至少1Gbps/秒的宽带服务,同时还供给最高可达23Gbps/秒的超高速宽带网络。数据显示,截至目前SpaceX先后组批发射共76次,卫星升空数量总计达到4105颗,排除失败率,“星链”在轨卫星3803颗,其中3756颗已进入运行状态。
仅2023年内,星链就完成了1340颗卫星的发射,在轨卫星接近全球总数的50%,服务覆盖全球近6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150万用户。据星链业务部门透露,在9月份,星链已覆盖全球七大洲、60多个国家和更多市场,连接了超过200万的活跃客户,并且服务人数仍不断增加。
2022年,星链业务实现了14亿美元的收入,同比暴增6倍多。但马斯克曾表示,2022年的星链业务仍在亏损,他的最大目标是确保公司不会破产。对于卫星互联网企业来说,熬过了高额投入期,那么距离高额回报也就不远了。
近日,马斯克在X社交平台上公布,星链业务目前已经实现了现金流的平衡。这一消息对于SpaceX来说,无疑是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据了解,经过剔除一些项目后,SpaceX有望在今年实现超过30亿美元的盈利。
有机构估算,星链目前发射的所有卫星成本是6亿美元,也就是说,运营不到一年即可覆盖成本,相比于旗下的新能源汽车、星舰计划以及商业航天项目等,“星链”已然成为马斯克商业矩阵中的“摇钱树”。有外媒曾帮马斯克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切按照SpaceX计划,预计到2025年,其卫星互联网服务的用户将超过4000万,全年收入可达300亿美元。
马斯克此前曾透露,当星链业务的现金流变得更加可预测时,也许会将星链业务分拆上市。这让不少投资者都对星链的IPO计划感兴趣。不过,就现阶段而言,星链IPO的时机仍不明确。因为2022年马斯克曾内部宣称,星链上市的时间点预计要到2025年或更晚的时间。
02
全球卫星通信争霸赛已刻不容缓
随着低轨卫星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可行性被星链所验证,星地融合的新一代通信系统时代即将来临。世界各国都陆续开启了自家的“星链计划”,“星链”一词甚至一度成为通信卫星的代名词。
根据运行轨道距离海平面的高度,卫星可以分为低轨卫星、中轨卫星和高轨卫星。最初的高轨卫星只要3颗,便可将通信信号覆盖全球。不过,由于高轨卫星距地较远,致使信号时延高,带宽小,连接体验不好,加之造价成本高昂,让低轨卫星的优势日益显现,成为组建卫星互联网的首选。
低轨卫星的轨道位置一般处于离地表340—2000公里的高度,便于每颗低轨卫星所辐射的范围会更宽广。不过,由于低轨卫星轨道和频谱资源十分有限,世界各国均充分意识到近地轨道和频谱资源的战略价值,以及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巨大商业价值,近年来针对卫星发射的争夺战已经悄然展开。
美国,正以Space X的星链为代表,加速近轨卫星互联网的布局。据Space X计划,2024年至2027年每年需生产/发射约7000~8000颗,2028年后基本维持在每年8000颗以上水平。不同于传统通信系统,星链不受高山、海洋、极地等复杂地形和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也能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正常工作。其呈现出通信速度快、带宽大、延迟短、效费比高等特点。甚至当下的美国国防部计划依托星链构建新的军用通信生态系统,用以满足多军兵种联合作战需求。
英国,依托通信公司OneWeb推出了OneWeb星座计划,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规模的通信卫星星座。OneWeb最初计划发射720颗卫星,单颗卫星的通信容量可以达到5Gb/s以上。这些卫星将运行在约1200km的轨道高度上,分布在18个不同的轨道面上,使用Ku频段进行通信。2023年3月,OneWeb第一代星座36颗卫星交由印度新航天公司发射成功,实际组网卫星数量达到618颗,基本具备全球服务能力。OneWeb的终极目标是计划在1200公里高度的近地轨道上部署6372颗卫星,在8500公里高度的中地球轨道部署1280颗卫星。
加拿大,计划通过卫星通信公司Telesat打造由198颗卫星组成的Lightspeed星座,为加拿大的企业、政府客户以及乡村与偏远社区提供卫星通信服务。其资本投资总额约为35亿美元,包括198颗卫星、卫星运载火箭、着陆站和运营中心的全球地面网络、业务和运营支持系统等。加拿大联邦和省政府承诺为其提供约2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Telesat预计,将在2026年年中启动Lightspeed卫星网络的第一次发射,当第156颗卫星发射入轨时(预计在2027年底)将启动全球服务。
德国,也不甘人后,其通过Rivada Space Networks、KLEO Connect等初创企业推动低轨卫星网络布局。其中,Rivada Space Networks曾在2022年3月发布公告称,计划在18个月内开始建造一个由600颗低地球轨道(LEO)卫星组成的星座。部署将于2024年开始,预计2028年年中全部完成。这些卫星将通过结合卫星和地面能力,以提供高速低延迟的全球网络覆盖。另外,德国政府在今年9月份阻止了中国公司对KLEO Connect的收购,生怕“肥水外流”一般。
俄罗斯,则从2018年制定了“球体”计划,预计未来几年内打造一个由600多颗卫星组成的卫星星座。“球体”卫星星座预计在距地870公里的轨道上运行,高于美国“星链”的运行高度。通过运行在不同高度的多种卫星,“球体”星座将具备卫星通信服务、对地观测等不同功能,从而让俄罗斯拥有“最现代化的太空通信和监控系统”。根据俄政府规划,2023年和2024年预计投入180亿卢布的政府拨款,2025年则会降至85亿卢布。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预测,近地轨道卫星总容量约为6万颗,目前无论是航空航天企业自身资金与技术能力,还是各个国家宇航局可以调配的资源与服务能力,美国对卫星互联网的争夺无疑占据着绝对优势。如果SpaceX、亚马逊、Astra和波音公司组成的强大卫星互联网编队如期实现了各自的计划,美国将霸占卫星互联网90%以上的空间,其中仅“星链”就占据了超四成的空域。届时对于中国来说,千辛万苦积累起来的些许卫星底子将毫无优势可言。
03
中国亟需打好“后发先至”牌
实际上,对于卫星互联网来说,轨道和频谱均不可再生,而且ITU奉行的基本原则是“先登先占,先占永得”的规则,也就是谁申报注册得早,某个轨道位置、频率就归谁。因此,不管是为了抢占目前的星座位置还是频段资源,亦或竞夺未来的产业商机,各国都在全力支持并推动本国航空航天企业快速朝着卫星互联网领域迈进。中国自然也亟需大干快上。
为了加速布局,中国已向ITU提交了卫星总量1.3万颗的低轨道星座与频谱申请。依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卫星网络集团,“虹云工程”、“鸿雁星座”与“星网工程”三大发展计划纷纷出炉。同时,由民营企业主导的“银河Galaxy”卫星项目上马,计划陆续发射2800颗卫星来组建卫星互联网。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下半年我国还正式开启了超低轨通信、遥感一体星座的建设。目前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首发星已完成正样产品设计与投产,首星将搭载光学遥感相机、星载智能处理设备、原子氧探测器等有效载荷,预计在12月份实施发射。到2024年,9星业务验证星簇将完成发射,构建起卫星数据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即时ToC遥感业务应用示范系统,向用户提供1天级服务响应能力和信息触达。2026-2030年间,该项目会进入规模组网阶段,计划2030年完成300颗星在轨组网运行,提供可见光、SAR、高光谱、红外多元服务体系,形成全球15分钟响应能力。到2030年以后,完成业务系统的全面建设,达到全球范围10分钟以内的即时业务响应和服务能力。
有计划显示,2027年中国低轨卫星的发射数量将达3900多颗,2030年将突破6000颗。而现阶段,卫星制造和发射环节成为关键环节。铖昌科技、航天智装、国博电子、上海瀚讯、臻镭科技、航天电器、航天电子等头部企业率先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关注焦点。
融资层面,2021年国内商业航天融资37起,总额64.5亿元。到2022年第一季度,国内已有21家商业航天企业宣布获得融资,金额总量突破37.3亿元人民币。有行业研究数据显示,自2015年起,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逐年增长。2020年达10202亿元,预计2024年将突破两万亿元大关。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参与商业航天领域相关投资的VC/PE机构已超100家。国内资本仍然十分青睐初创企业,尤其是火箭、卫星的发射研发企业。
除了利好卫星制造等领域企业外,华为在8月29日和9月8日分别发布支持卫星通话的Mate60Pro/Pro+,亦将催化下游的相关应用、终端等企业进一步创新。(星链则在10月11日官网推出了手机直连业务。)
显而易见的是,一场由技术革新和商业资本驱动的卫星互联网发展大潮正席卷全球,如何在这次浪潮中把握节奏,抢占先机,成为考验我国卫星产业发展的一大挑战。前瞻“空天海地”6G时代,谋布新的科技竞赛,在全方位的实力比拼面前,每一份力量或许都会变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