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经理频繁转战私募,公募行业将迎变局?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3-06-09 15:25:527月以来,基金业接连发生“公奔私”(公募基金经理转战私募基金)。今年累计已有10起,其中不乏老将二次“奔私”。在业内人士看来,行业蓬勃发展,基金经理除了“奔私”还有着更为多元化的发展选择。
老将二次“奔私”
基金业协会备案登记信息显示,海南乘果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7月23日完成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备案,该私募成立于今年3月1日,注册资本1000万元。天眼查数据显示,该公司两名股东为沈梦圆和姬晶,持股比例分别为51%、49%。
公开资料显示,沈梦圆2008年7月加入华宝兴业基金担任研究员,2013年8月开始正式成为基金经理。2014年底,沈梦圆“公奔私”加入上海青沣资产管理中心(普通合伙),担任投资部基金经理;2019年6月加入东亚前海证券担任资管部投资经理。2020年下半年沈梦圆从券商离职后,开始筹备新公司成立事宜,直到今年3月海南乘果私募基金成立。
和沈梦圆一样,姬晶也是二次“奔私”,今年3月和沈梦圆一起创立海南乘果私募基金。
“公奔私”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因素:市场环境向好,投资人风险意识和认知水平显著提高,财富管理市场被长期看好;私募可计提超额收益使得基金经理动力更足;部分基金经理需要个人成长空间,部分公募大佬需要一个更好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
年内“公奔私”已有10起
“公奔私”是公募基金业的常见现象。很多知名头部私募管理人大多有公募基金从业经历。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奔私”案例已有10起。
同在7月23日完成备案登记的北京明澄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新远私募基金管理合伙企业,也是“公奔私”公司。前者的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柯凯翔,曾在嘉实基金、中金公司就职;后者的掌门人袁新钊,曾经是国联安基金债券组合管理部研究员、基金经理。
此外,在7月16日、9日、1日分别完成备案的厦门禾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海南海鹦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德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也有公募大佬身影。海南海鹦私募基金的三名股东分别是博时基金原基金经理韩茂华、南方基金原基金经理蔡望鹏、深圳新同方投资原合规风控部经理孙群,持股比例分别为51%、19%、30%;深圳德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副总经理曾经是15年的公募行业老将、华润元大基金原总经理孙晔伟。
在今年6月24日完成备案登记的新长期(海南)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其掌门人是长盛基金权益投资部原基金经理赵宏宇,曾在长盛基金工作长达12年时间;在6月11日完成备案的“上海汇万心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其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是国元证券原副总裁、长盛基金原董事长陈平,总经理则是国投瑞银基金原副总储诚忠。从今年更早些备案的私募机构来看,还出现了光大保德信基金原副总经理李常青、嘉实基金原交易部交易总监刘大元、鹏扬基金原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卢安平等人的身影。
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为2.45万家,管理基金数量10.88万只,管理基金规模高达17.89万亿元。
发展选择更加丰富
最早的“公奔私”大约始于2008年。在公募基金发展初期,基金经理对基金公司的投资贡献相当明显,相比之下基金公司给予的激励机制相对不足;2014年-2015年的大牛市期间,一批基金经理通过优异业绩被市场熟知,他们也有了谋求更广阔发展空间的想法,纷纷出走创办私募公司。
但从那之后,“奔私”现象有所减少。在2019年以来的结构性行情中,公募基金迎来了进一步发展,激励机制也随之提升,特别是股权激励和合伙人制度;同时,公募基金本身也在扩容,投研人才除了奔向私募外,还有部分流向了头部基金公司和新崛起的中型基金公司,以及创办个人公募基金公司。
(金融小镇网整理自中国证券报,仅作为传播更多新闻资讯,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