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LP:资金安全是第一位的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3-08-01 17:13:07国内创投行业风云突变,从美元基金时代迈入人民币基金时代,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为股权投资行业带来范式的转变,投资重点从互联网、消费等领域向硬科技领域进行跨越。
在重大变化面前,作为长钱代表的金融机构也被赋予更多期待,金融机构未来的配置方向在哪里,对GP的偏好是否有变化?
在日前FOFWEEKLY举办的「2023母基金年度论坛暨第四届鹭江创投论坛」上,主题为“私募股权的长钱之路”的圆桌论坛吸引了众多资深投资人参与。华安汇富总经理吴巧新作为圆桌主持人,与国泰君安资本总经理胡越,北京泰康投资CEO黄升轩,工银安盛人寿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郭晋鲁,西证创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黄青山,财通资本总经理王荣一起就“如何实现长线革命”热门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嘉宾们看来:当前股权投资市场进入人民币时代,作为金融机构,未来将围绕符合中国特色的需求方向进行资产配置,在安全性、流动性、协同性、收益回报等方面挖掘优质资产,寻求长期稳定的资产回报。
需要有清晰的定位,做资源的整合者,发挥智慧的长期投资策略,更好地服务赋能合作的GP,实现合作共赢。
以下为超级圆桌论坛环节各位嘉宾的发言实录,经FOFWEEKLY精编整理,有删减:
吴巧新:首先请每一位嘉宾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
我是来自华安汇富资本的吴巧新。华安汇富资本是华安保险旗下私募股权投资平台。华安保险是财险,保费规模大概一年170亿,不算大,是一个中小保险的代表,我们是旗下的一个私募平台,作为保险资金股权资产配置的出口。母基金产品第一期是2020年开始运作,应该来讲刚刚进入投资的第三年,是一个正当往前行的状态。策略也是P+S+D,希望能跟在座的机构都合作。
胡越:我是来自国泰君安创新投资的胡越。国泰君安创新投资是国泰君安旗下唯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从2009年设立以来,已经建立了母基金+直投基金的运营模式,在新基建领域我们也做了一些产业布局。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总体管理规模即将达到700亿元,母基金方面也有近300亿的资产管理规模。
黄升轩:我是来自北京泰康保险的黄升轩。泰康是中国第三大寿险公司,泰康资产是中国第三大资管公司,北京泰康投资是泰康资产股权投资子公司。我们主要围绕医疗大健康、双碳硬科技两个大赛道进行布局,做母基金也做直投。
郭晋鲁:我是来自工银安盛人寿的郭晋鲁。工银安盛是工商银行旗下的寿险公司,目前总资产是3000亿。在股权领域我们主要配置私募股权基金,目前的认缴规模在40亿,总体来说还是以投基金为主。
黄青山:我是西证创新的黄青山。西证创新是西南证券另类投资公司,这些年我们做了很多供应链的投资,也做了很多股权投资,投资方式包括直投和投资基金。经过多年发展,在双碳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健康等领域积累了一些投资经验。未来也将在以上领域持续深耕下去。
王荣:我是来自财通资本的王荣。财通资本是浙江省属国资财通证券私募子公司,2015年成立,已经形成了以母基金为引领,股权创投基金和政府产业基金为两翼的发展格局。截止上半年,财通资本管理及服务的基金规模已经突破600亿,在此也希望和在座的各位朋友后续能有更多合作探讨,共同推动创投行业可持续发展。
长钱到底怎么配置?
吴巧新:长钱到底怎么配置,是需要持续探讨、迭代的话题。去年论坛上,有嘉宾代表提到金融机构在做资产配置的时遇到不少挑战,手握百亿、千亿资金的LP,认为特别优质的、并且能够长期投资配置的GP数量不足。一年过去了,不知道在座各位是否有新的感受。
黄升轩:经济和政治形势正在发生趋势性变化,可能在座的诸位包括产业界的同仁都有一个很深刻的感触。这一年多我们不断的研究,保险公司资金属性比较长,通常也会从宏观经济大方向看资产配置的策略。
经济模式已从规模增长到质量增长转变。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我们的投资范式也产生了大变化。过去二十年股权投资是一个赔率时代,主要投TMT,现在核心赛道是硬科技,投资到了胜率时代。TMT投资追求赛道覆盖率,明星项目回报高,低胜率也可以覆盖基金的回报。但现在硬科技赛道,产业链属性比较强,上下游耦合性强,使得投资的成功率会更高一些,但硬科技细分赛道相对分散,也不会赢家通吃,回报率也相对更低一些。现在我们看股权资金成功的要素变了,之前主要看眼光、先人一步的判断、资本市场的运营能力等,现在更看重对产业的认知能力、赋能能力和多品种金融产品的组合能力。在经济形势及产业形势大变化的环境下,也导致股权投资范式的变化。我们也在积极思考和理解,在变化的环境中如何投资,我们也会寻着项目去看优秀的GP,跟他们合作。
郭晋鲁:私募股权行业面临或者在经历一场比较大的变革,变革大的背景也是跟整个宏观经济、国内国外环境,所谓百年未有大变局所契合。如果我们从大的方向来看,我认为前二十年,私募股权基金是美元基金的时代,退出的渠道主要是以美股或港股。但现在进入了人民币基金的时代,投资重点从传统的互联网、消费、医药向硬科技进行跨越,契合中国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科技自主可控、自强自立等大的背景。从退出来说,现在美股和港股的退出非常困难。相反,人民币退出,只要符合国家的战略方向,还是有比较稳定可靠的退出渠道。
对于机构普遍涌入硬科技赛道进行投资,我的理解是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怎么能够在“战国时代”找到那些在未来硬科技投资世界里排在前列的机构或项目,是每个LP所面临的课题。
胡越:非常同意黄总和郭总的观点。近几年,我们累计投资了近五十家GP,非常欣喜的看到,在这个相对不确定性的时代里,仍然有些GP采用着有效的策略,有值得LP学习的经验。我们除了关注GP抓住在顺境下挖掘抢占桥头的能力外,也要看GP有没有穿越周期的能力,穿越周期越强的机构越能够得到长期资金的关注。
黄青山:站在我的角度,我想了几个关键词。
第一点,资本纽带。怎样做好直投或者选择优秀的GP,要关注是否发挥了资本纽带的功能和作用,资本纽带也好,投资为实体经济服务也好,实质就是要和产业长期相伴,更要有深度融合。
第二点,全面注册制。关注全面注册制对未来资本市场上的深刻影响。在全面注册制下,严格执行信息披露透明化,以及严格执行退市的制度,对投资人尤其对投资管理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窗口式的、周期式的或者相对偏短的投资逻辑和思考都要做优化。
第三点,与时代同频。硬科技也好、制造业也好,要与时代的脉搏同频,现阶段,我们对投资的心理预期和收益预期都要做一些调整,从中短期往中长期、往真正能契合中国经济下一轮周期高速发展的节奏上去靠拢。
王荣:首先,我们虽然作为母基金管理人或者基金管理机构,看似手里握着重金,但去选聘管理人时依然觉得优质的资产或是优质管理人还是相对比较稀缺的。
其次,不管是保险系、券商系,或者后续的银行系,在选择管理人时依然面临马太效应,这是无论在中国还是欧美都长期存在的问题。作为资产配置机构而言,我们认为当前在做长期配置时能够合作的机构依然是少数。对我们来说,更加愿意选择与一个已经建立了长期、持续合作的机构继续深度合作;在投资方向上,会布局长期合作的生物医药基金、科技基金、制造基金等。这样对各方来说是最高效的。
另外,作为金融投资机构,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除了获得财务收益,还要有清晰的自我定位,主动地发挥母基金管理人在协同化、机构化、市场化、专业化的能力,做好资源的整合者,与管理人在产业圈、资产配置、区域等方面进行协同,建立优势互补的生态圈,更好地服务赋能合作的GP,实现合作共赢。
从我个人判断来看,在大的经济和资本市场环境下,保险系资金已经带头往前冲,后续券商系以母基金的方式来加大权益资产配置,也是大势所趋的方向。
优秀GP的标准及画像
吴巧新:我们不太追求规模,更追求质量,需求也相对明确,对于一个好GP的标准也相对清晰,第一点,就是良好的财务回报。第二点,我们更希望有一个非常稳定的预期,这个预期来自于方法论、体系、长期稳定的投资理念等。好的GP一定是具备自我迭代和进化能力的,能在外在形式和结果上与时俱进,但是底层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大家谈一下你们认为的优秀GP的标准吧。
胡越:对GP的要求,第一个是投资能力,第二个产业背景,第三个还是投资理念。细节主要包括团队合作的经历、团队投资思路的演变,团队阐述的投资策略最后能否在投资组合中得到实际印证等,都是母基金管理人需要充分挖掘并考量的细节。
我们希望配置母基金更专注,更有特点,或者有自己的独门秘籍,我们更注重基金自身的策略、自身关注的重点,不太建议基金投资过于分散,还是要发挥自己金融机构的能力,在母基金的组合中做资产配置。
黄升轩:第一,合规是前提,业绩是基础,我们也看重在一个细分赛道有自己独门秘籍,有真正核心认知,有核心产业资源的GP。
第二,协作。希望跟直投业务有协同。
第三,持续性。我们看重将来能否持续创造价值,是否有深度投资逻辑和产业资源,是否有在激励机制、团队结构、研究能力、体系化等机构化的能力。
郭晋鲁:股权投资,几点根本的核心是不变的。一个是这个公司是否具备非常强的投资能力,包括对于产业的理解、产业的认知,以及对投资本身的理解。二是人才队伍的搭建。体系、机制是否能够吸引、培养和提升优秀人才。三是合规性,我们目前比较关注每个投资环节的合规性。
黄青山:我结合自己工作体会,提以下三点。
一是在某个赛道或某几个赛道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人,狭义上有对专业的理解能力、投研的能力,广义上是有获取信息差、第一手信息和资源整合的能力。
二是在投资周期里具备很强“运营”能力的管理人。
三是无论这个周期当中是顺境还是逆境,还是希望能和我们团队保持深度融合式的沟通交流。
王荣:在中国时代中,未来三年,不论是跟政府母基金管理人还是金融机构合作,GP都需要有中国特色的一些优势去加强。首先,从合作角度说,LP能不能通过母基金投子基金,与子基金管理人一同为被投企业提供综合赋能,GP在其中的多方面协同能力是否足够强。再者,GP要主动地去做招引、产业运营,包括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陪伴。第三点,我们会关注GP是否能够构建起对宏观大势和行业前瞻性的判断能力,这个是未来GP能否在差异化竞争中走出来的一个重要能力。
未来三年投资配置的策略变化
吴巧新:从去年到现在,大家都会把安全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词,在新的背景下,配置策略可能也会有变化。接下来我想请大家谈一下2023年以及未来的三年,在投资配置策略上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王荣:未来三年,我个人判断优质资产会越来越稀缺。关于未来资产配置策略,我们会围绕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命大健康、科技与制造(包括智能汽车、新能源)等领域深度构建多资产组合配置的模型,模型中会包括投子基金、S基金、直投项目。未来会抓住两个资产配置机会,一个是存量资产出现的机会,一个是增量资产出现的机会,还是围绕现在国家鼓励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主导的相关优秀子基金、接续基金、直投项目等进行布局,同时探讨布局包括产业园投资在内的一些新基建领域,通过新基建多资产组合培育、挖掘一些优质好资产、好项目。
黄青山:面向未来三年,过往的一些认知和感悟可能会做相对较大幅度的调整。
第一点,我们会去关注一些自身具备造血能力的资产,或者是能够相对稳定创造营收的资产;
第二点,我们会关注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社会的需求点,经济转型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我们要如何去满足经济转型的需求。这可能也是新经济常态下的具体表现。
第三点,我们会关注抗风险能力强的资产,稳健、安全,才会看到产业、赛道的未来。
郭晋鲁:随着这几年利率大幅的下行,保险资产配置中固收类的资产收益率大幅下降,无法提供负债要求回报,保险公司这几年普遍增加权益类资产的配置。在权益类中,一类是上市权益类的股票,一类是未上市的股权。
从现在保险的投资组合来看,保险在整个股权占比是5%,是比较小的资金配比,未来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尤其是过去保险公司主要配置的是美元风格的私募股权,行业集中在2C、互联网、消费、医药,未来,出于多样化的考虑,保险也需要增加组合中科技行业的含量。因为过去是没有的,这可能是未来保险公司配置的重点,也是组合的一个策略,就是科技自立自强,硬科技的领域。
黄升轩:GP都说拿保险的钱比较难,但GP也需要理解LP要求的原因,保险资金有保费负债端属性、资产配置逻辑、合规要求等。寻找安全性、流动性、绝对收益都不错的长久期的资产,是当前面临的比较大的配置挑战。
我们总结两个投资策略,一个就是做PSD,PSD相互之间有协同性,兼顾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另一个是产业链投资。在硬科技产业,上下游链接紧密,我们需要和产业方合作,配置我们的资金,寻求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
胡越:从行业配置角度来讲,我们这些年一直在打造科技投资的特色,作为国有金融机构,希望我们的投资领域能够解决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国家鼓励的一些方向。我们希望被投的GP能够在这些领域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配置。
在行业上的选择,大家共识度会比较高的情况下,就越来越需要GP有独立的观察,独立的思考以及独立的判断,不去做一些随大流资产的布局,要有前瞻性的考虑。
吴巧新:我们认为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可以通过资产配置的方式去实现,而不是在一个具体的资产上要求它全部实现,如何做得更好,更长久,是所有机构面临的一个长期持续的挑战。期待所有同仁共同探索出一个更佳的模式和实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