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融小镇网!
186 1691 6099

布局碳中和,LP如何看氢能领域GP?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3-07-24 17:18:07

《氢能领域GP图谱》正式发布,从氢能源产业发展环节中的节点型、示范型的企业着手切入,分析氢能投资机构的现状,并对图谱中代表机构的领投率、独投率、IPO率、项目续轮率及市场活跃度等相关指标进行筛选分析,反映当期氢能领域投资情况,为行业GP及LP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氢能产业加速发展,氢气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我国氢气需求与产量预期将会持续增长。2017 年中国氢气产量为 1915 万吨,2018 年氢气产量为 2100 万吨,增加 185 万吨。根据中国氢能联盟测算,在 2060 年碳中和目标下,到 2030 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 3715 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 5%。到 2060 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 1.3 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约为 20%。其中,工业领域用氢占比仍然最大,占总需求量的 60%,其次分别为交通运输领域、 新工业原料、工业燃料等。

数据来源:中国氢能联盟

我国也积极跟进氢能相关发展战略、国家能源局将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列为“十四五”时期能源技术装备重点任务。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规划》),《规划》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氢能清洁低碳特点,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

我国对于氢能的发展与加注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尚为早期,但是氢能作为新能源产业链中一条重要的技术路线,在政策不断推动下也持续获得投资机构关注,不少创投机构开始加大对于氢能领域项目孵化与发展的关注,也有一部分比例的VC/PE机构开始关注氢能项目。

2023年7月21日,《氢能领域GP图谱》正式发布,从氢能源产业发展环节中的节点型、示范型的企业着手切入,分析氢能投资机构的现状,并对图谱中代表机构的相关指标进行筛选分析,为行业GP及LP提供参考

氢能源GP图谱概览

杉域资本挑选氢能领域代表项目41个,通过三层筛选逻辑从涉及氢能领域投资的206家机构中,筛选出对于氢能领域具有参考价值的11家GP。

从成立时间来看,大部分机构集中在2011年-2014年之间,这也是国内新能源领域发展的初期阶段。

进一步分析机构背景,我们将GP背景进行分类,分为综合(一般指管理规模较大,策略为多领域的综合类基金)、产业类(拥有产业背景、产业链赋能及协调能力,或产业投资方),以及科研类(背靠高校、拥有科研资源与能力、重孵化等),其中综合类与产业类的分别有4家,科研类型的有3家,各类型的投资机构在氢能赛道里的不同阶段都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

从管理规模及币种来看,0-10亿区间有1家,10-20亿区间有3家,20-50亿区间有2家,50-100亿有2家,超过百亿有3家。机构规模分布较为分散,20亿以下的“小而美”类型的机构与百亿规模以上的大综合型机构都有。而币种均以人民币为主。

投资阶段以早期为主,比较关注氢能的投资机构中,大部分对氢能上中下游产业链都有布局。通过对机构投资阶段、投资项目情况的分析来看,对氢能项目的投资阶段集中在“天使-A轮”。

通过对氢能源项目布局的分析,发现某一GP机构对氢能源布局较多(15个),项目领域涵盖上中下游及制储运加,其次有3家机构分别布局了6个氢能领域项目,5个项目及以下的有7家。

通过对独投、领投数量的分析,可以看到领投与独投数量排名靠前的机构中,科研孵化与综合类型居多,以早期机构为主,从侧面应证这些类型的机构更有在项目端的定价能力、把控力与决策力。

氢能领域目前IPO企业较少,但是续轮率的数据则明显突出,排名靠前的机构氢能项目续轮数量大幅高于平均水平,说明项目存活发展概率越大,跑出来概率越高。

对近三年11家关注氢能的代表性机构进行投资活跃度的梳理,发现多数GP出手次数在3-5个氢能项目左右,比较突出的是排名第一的机构,出手10个以上,可以看出该机构在氢能领域专注度非常高。

通过领投率、独投率、续轮率、IPO率、投资活跃度5个指标数据分析进行统计,5个指标都出现的有2家;出现4个指标机构有1家;出现3个指标机构有2家。

据《氢能GP图谱显示》,上述11家关注氢能的代表机构背后LP侧重各有不同,有些更偏向于政策型LP,而有些产业型LP偏多。对比来看,市场化LP机构相对较少。

氢能投资未来趋势

氢能作为二次清洁能源拥有多元化的应用场景,整体潜在需求预计在3年左右即能达到万亿以上规模。

基础设施建设

  • 氢能在交通领域应用仍处于导入阶段,以商用车为主;市场规模及商业化程度仍不高,储运加等配套仍不健全,整体经济性仍较弱。

  • 关注加氢站、制氢及氢储运、风光储氢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整体产业链布局,适配燃料电池产能快速提升加快产业生态链成为闭环。

技术创新与国产替代

  • 氢能应用仍以工业领域为主,占整体应用80%以上;然而能够助力该领域深度脱碳的绿氢制备及配套储运成本仍然较高。

  • 聚焦卡脖子环境,关注绿氢制取、燃料发电机相关核心材料与技术、氨氢结合及液氢、管道掺氢的技术创新及国产替代,实现降本增效。